文/张承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对于一个略通文墨的人来说,陶渊明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他的名篇佳句耳熟能详。但陶渊明其人如何,在文学和文化史上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还真不曾细想过。
日前,张君民先生把其新书《遇见陶渊明:陶渊明心灵游记》寄赠予我。这是他近3年工作之余,闭门躬耕的硕果。我钦佩君民兄的勤勉。这是4年间,继《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游记》之后,他出版的第二本著作。据我所知,此书的创作缘起由其在创作《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游记》时所引发,这两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堪称姊妹篇。
《尚书》中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非读书难,著书尤难。君民兄酷爱读书,更能著书,读著合一,可谓真正的读书人。而从他的著作《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游记》畅销再版的事实来看,他同样无愧是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于朋友馈赠的新书,我自然是不敢怠慢,先睹为快。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遇见陶渊明:陶渊明心灵游记》一书的名字颇为新奇。为古人作传而曰“心灵游记”,豁人耳目,自有深意。而千载之上,作者能否洞穿时空的迷雾,带领读者和陶渊明进行真切惊喜的遇见?作者能否解锁陶渊明的灵魂密码?
读罢全书,回答是肯定的。
此处要先聊几句陶渊明的简况。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化人物,是东晋末期刘宋之初的著名隐士、诗人、田园诗的开创者。东晋以降,他逐渐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关注乃至崇拜的文化和精神偶像。
究其实,陶渊明绝非是一个隐士那么简单。他在后世中隐士的名头过大,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他首先是一个名震东晋当世的名士!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为东晋立国名将,官至宰辅,名满朝野。他的外祖父孟嘉出身东吴士族,为东晋名士领袖,是东晋权臣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重要幕僚。陶渊明22岁即被官府征辟,先后4次为官,他本人及其家族和当世的许多重要政治人物都有交集。客观地说,陶渊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宦子弟”、一个仕隐两便的“自由人”,是一个看穿时代“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洁身自好的没落士族。他由“世霸虚礼州壤推风”的名士而甘为“赋辞归来,高蹈独善”的隐士。
陶渊明去世不久,齐梁间的大文人沈约为其在《宋史》中立传,昭明太子萧统为其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人作品集《陶渊明集》。钟嵘评价其:“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唐宋之际,陶渊明声名弥高,粉丝弥众。大诗人白居易访其旧居,赞赏说:“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欧阳修评价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安石称其:“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
大文豪苏东坡更是陶渊明的超级粉丝、千古知音,他晚年在贬谪海南时遍和陶诗,感叹说:“渊明吾所师。”“只渊明,是前生。”“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陶渊明的魅力如此,崇拜者众,这自然引发了作者的关注和研究、创作的愿望。
然而要描述这么一个1600多年前的历史文化人物,为其著书立传并非易事,“文献不足故也”。好在作者独具慧眼,抓住陶渊明是一历史文化人物的本质,不纠缠于史事的细枝末节,扬长避短,以历史、文学、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系统研究为视角,另辟蹊径,为其研究和创作打开了广阔空间。
历史回望,以史观人,以境观人。历史是一面镜子。陶渊明何以成为陶渊明?一言以蔽之,造成这一特异文化人物的根源是那个荒唐甚至恐怖的魏晋乱世和生活境遇。作者以述史为主线,讲述了汉末、魏晋、刘宋的政治生态史、军阀斗争史、文化思想史,陶渊明的家族史、少年成长史、中年游宦史、晚年隐居史,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以丰富的历史事实清晰揭示了陶渊明成为名士、隐士、文士和节士的必然性、生活史和心灵史。为我们生动再现了陶渊明的出仕归隐、田园稼穑、诗酒流连、困顿境遇、心灵挣扎和高标自持。陶渊明身为名臣、名士之后,亦跻身达官、名人之林,所不同的是他身逢乱世,自然任性,说走就走,但又不似阮步兵做作怪诞,歌哭无常,表演惊人。在一个士庶天隔的历史时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求志”,与乡野农夫为伍,放下了身段,放低了生活标准,但没放下高贵的操守和自由的灵魂。这正是千古以来,人们尊崇和仰望他的根源,他为后人创立了一座道德和文化的高山。
文本细读,以文观人,以人观人。文人的人格和心灵藏在他的文字里。“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陶渊明留下的作品不多,有诗歌126首和辞赋12篇,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和辞赋大家而辉映千秋。他的四言诗接续《诗经》,继嵇康而成绝响。他的五言诗秉承魏晋、正始传统而自成面目,开创田园一派。他的文、传、辞、赋数量不多,而多为精品广为流传。作者没有局限于陶渊明诗文的艺术分析,更多的是把握其重要诗文内容的核心要点“此中真意”,以此解读陶渊明的灵魂密码、人格生成。“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在陶渊明的100多篇诗文中,提到的古圣先贤有70多位。作者为我们一一解读了《读史述九章》《咏三良》《咏二疏》《咏荆轲》《扇上画赞》《咏贫士七首》等作品中众多人格高洁的先贤、隐士、贫士,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找到了历史依据和文化源头。
在《遇见陶渊明:陶渊明心灵游记》一书的著述中,作者把史学表达和文学表达有机交融,兼之以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的分析和论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切生动、灵魂丰满、高山仰止的陶渊明文化形象。
读罢《遇见陶渊明:陶渊明心灵游记》一书,笔者也倏然意识到:千古以来,历朝士大夫无不在荣辱、穷达、进退、仕隐之间选择和徘徊,这是他们的宿命和共有特征。而由陶渊明至苏东坡,一个遁世善终以全名节,一个仕途蹭蹬流放天涯,名满天下、谤满天下,这正是一代文宗苏东坡无比推崇陶渊明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