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6日
我的老家
文/王晋才
  乡下院子前的两棵枣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老了,就像我已记不清什么时候,那个曾经的家就成了我口中的老家。
  1995年9月,一张中专录取通知书,带着我第一次坐上火车上外地求学。两年后毕业,我被分配到了淮河岸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待就是8年。后来回县城,结婚生子,父母去世。再过几年,我又转到离家150多里外的市里。
  从乡下出走半生,回家越来越少。二十多户人家的村庄,毛脸舅、老虎哥、樱桃嫂、邻居哑巴,连同那些往日的烟火,都渐渐隐入尘土。在似水流年中,村子从热闹走向冷清,我也成了村里的陌生人。
  这些年,村庄因为离县城近,土地大多被征用。工厂、公园、社区、路灯、新修的道路,城镇化的“浪潮”近在咫尺,触目可及。年轻人选择了离开,绕村的池塘变得干涸。
  多年以后,我开始用相机随手记录在老家的时光。相聚与别离,欢乐与伤感,漫无目的却念念不忘。如今的我还会不时回到乡下的大哥家,或是到县城的二哥、二姐家住一两天。老家常常被提及,在脑海里也越来越清晰。日积月累,照片里各种念想日益蔓延。
  害怕遗忘,也害怕被遗忘。每个离家的人都有一个与自己平行的时空。那个陪伴着我们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穿行的地方,在另一条时间的河里正慢慢流淌。我愿继续通过摄影,让它永远清澈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