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6日
名师讲堂

 
  张鸿雁,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教
  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笃行求真,求精,求新,用爱陪伴学生向着阳光灿烂生长。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名师、骨干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多次获市优质课一等奖,荣登
  2021年“河南好人榜”,2022年被评为“天中最美
  教师”,2023年被评为省“感动中原”年度教
  育人物。
  聚焦语言文字 提升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老师应带领学生亲近汉字,体察汉字背后的文化和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如何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观照下进行识字教学?以第一学段为例,谈谈自己的探索。
  追溯汉字本源,激发识字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指出“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夜宿山寺》一课中学习“危”字的时候,我出示“危”的字源演变过程,让学生找找人在哪里。小篆体的“危”上面就是手臂和腿全部着地、屁股翘起来、手脚都在发抖的人,下面就是一座高高的山峰,好像一不小心,人就会掉下去。学生发现古人造字时就像画画一样画下来,字中有画,画中有字,汉字就是这样从小篆到楷体一步一步发展演变过来的。这么多的汉字要构造出来且都不重样,每个字还代表不同的意思,这中间蕴藏着极其深厚的智慧。既让孩子了解汉字的构字特点,又追溯汉字的文化本源。
  融通汉字思维,传承中华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要求“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明天要远足》中“学”字时,我说,在古代私塾,先生会手把手地教,坐在教室里的孩子就认真地跟着学,那猜一猜“子”代表什么?对,小孩子,因为对小孩子来说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中间部分表示房屋,就像是我们的教室。小孩子坐在教室里光听还不行,上面的部分表示“手”,用手去写字、去计算、去操作,因为学习是需要小朋友自己动手实践的。将汉字的字源和儿童的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不仅了解了“学”的构字特点,更是融通了汉字思维,知道了学习就是自己的事,要自己动手,主动实践。
  梳理构字规律,自主系统识记
  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汉字进行梳理,让“积累”和“梳理”互相支撑。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80%左右,在教学中,我既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又提醒学生有些形声字是“形旁兼会意”的,这些声旁是掌握字义的关键。依据声旁,我们可以猜测字义,并推测一类形声字的含义,进而达到自主系统识字的目的。例如:“抱”和“搂”的形旁都是“扌”,“扌”表示这两个字都跟手的动作有关,字义的不同是通过声旁来区分的。“包”表示孩子被妈妈的肚皮紧紧包裹,“娄,空也”,因此“搂”字表示用手轻轻地搭着,而“抱”字表示用手臂紧紧地环绕。依据这两个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我们梳理出带有声旁“娄”字的字义大多与“空”有关,而带有声旁“包”字的字义多有“紧紧包裹”的意思。这样引导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建立关联,系统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