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驻马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盘古文化、嫘祖文化、驿站文化、车舆文化等璀璨夺目,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天下第一相”李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等人才辈出。
即日起,本报开设《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栏目,展现全市各县区新时代巨变,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市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今天刊发第一篇《汝南:传承与发展千年文化》,敬请关注。
天中山文化园一景 文/图 全媒体记者 康国富
汝水悠悠,浩荡历史。
汝河,俗称南汝河,淮河支流洪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河南省泌阳县五峰山,流经遂平县、汝南县、平舆县、正阳县、新蔡县,经班台与小洪河汇合流入大洪河。
驻马店市中心城区东约40公里处,有一座千年古城——汝南。汝南因位于汝河南岸而得名。这里古代属于豫州,因为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于豫州之中,故素有“天下之中”的美称。春秋战国时代建制,汉时设郡,北魏置县,算起来,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天中文化孕育文明沃土
日前,记者来到汝南县城。初到这里,天中山是必须要去的。天中山位于汝南县城北约1.5公里处,山高5米,南北宽20米,东西长36米,呈不规则扁圆形。明朝万历年间,李本固撰写的《汝南志》卷之一曰:“天中山,在府城北三里,一名天台山,高丈余,自古考日影测分数,莫正于此。”
据清嘉庆元年《重修汝宁府志》记载:西周初年,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定都洛邑。派人到各地用土圭测影,观测天象地理,测定:“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尤在豫州之中”。“土圭测影惟此地为天中。”“自古考日景,测分数以此为正。”(《读史方舆纪要》)于是,堆土为山,称天中山。
近年来,汝南县大力弘扬天中文化,不仅修建了天中山文化园,还围绕天中山文化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当天,记者就偶遇了文旅微短剧《又见欧阳修》在天中山文化园举行开机仪式。
“天中山,三尺三,来到天中山,一步可登天。”这是流传于汝南民间的歌谣。其生动诠释了天中山其实是一个小土坡,虽不高,但历史地位很高。
走进园区,上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亲书的“天中山”两块石碑屹立于山麓。公元783年,颜真卿奉旨去劝叛军李西烈投降,被李西烈软禁于汝南,后被李西烈杀害于驻马店郊区的北泉寺。在汝南期间,颜真卿踱步闲逛,得知汝南有“天下之中”的美称后,便在天中山上留下自己的墨宝——“天中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近年来,汝南县大力开发天中山文化,2024年启动天中山遗址、大成殿复建等工程。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城市的文化积淀。天中山遗址和大成殿是汝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建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存和修缮好古建筑遗址,以文化品牌建设作为古建筑保护更新的主线,加快古建筑的保护性开发,使古建筑改造提升成汝南打响天中文化品牌、提高旅游竞争力的亮丽名片。
梁祝文化谱写新风景
汝南县梁祝镇是梁祝传说的发生地。该镇境内一直存有梁山伯墓、祝英台墓、泪井、一步三孔桥、曹桥、白衣阁等完整的梁祝故事遗址,流传着许多梁祝的故事和传说。“梁山伯、祝英台,埋在马乡路两沿。”“日头出来紫霭霭,一双蝴蝶下山来,前面走的梁山伯,后面跟的祝英台。”这些歌谣在当地可谓妇孺皆知,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都能讲述和传唱。梁祝故事自西晋开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每年农历三月三,人们都要在梁祝墓地前唱戏7天,每次都要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折子戏《祝九红出嫁》《同窗记》等,以表纪念。
2005年12月,汝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2007年4月3日,河南省民政厅下发文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汝南县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原马乡镇行政区域,整体划归梁祝镇管辖。这是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以梁祝命名的地方行政区。
近年来,汝南县通过不懈努力,已把梁祝文化的集中展现地——梁祝公园打造成爱情打卡新地标,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很多年轻人以此地为爱情宣誓地,“不到梁祝非恋人”,让梁祝文化见证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激活民间艺术生命力
在汝南县,除了悠久的历史、凄美的爱情传说,还有来自农民智慧的结晶——麦草画。
小麦历来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无论是古人祭祀天地,还是选定为新中国国徽图案元素之一,都赋予了小麦极高的地位,它象征丰收和财富。而起源于民间的麦草画(又名麦秆画、麦秸画),则赋予了麦草艺术生命力。
麦草画是我国古文化艺术的瑰宝,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麦草画源于隋唐时期,宋代达到鼎盛,曾是宫廷御用的工艺品。由于后世逐渐沉寂,在历史文献中一直难觅其踪迹。直至20世纪60年代秦怀王墓被发掘,麦草画才得以重见天日,惊艳世人。发掘出来的麦草画原作,虽经2000多年的岁月腐蚀,但仍造型逼真,色泽鲜明,不失其古朴典雅的本色,令人叹为观止。
在汝南县的罗店乡,麦草画这一古老工艺焕发了新生机。罗店乡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出自农家之手的麦草画,是在该县王桥农民画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这里的农民画源于明清,已有300余年历史,绘画、书法、剪纸、泥塑等民间工艺在当地十分普及。
20世纪70年代,罗店乡(当时称为王桥公社)成立了“王桥农民画院”,涌现出农民画家400多人;1993年,又创办了全国首家农民画院——河南王桥农民画院。一批批农民艺术家,利用业余时间,将纤细的麦秆进行割、漂、刮、碾、烫、熏等多道工序,使麦草画这一古老的工艺获得了新生。
罗店麦草画因独特的艺术价值,被文化和旅游部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可与汴绣、苏绣媲美。2006年,汝南农民画入选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罗店乡麦草画以其出色的工艺和表现技巧,展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底蕴,并极富现代装饰性和欣赏性。麦草画因其独特的原料,具有光泽透亮、装饰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优点,制作出的人物、花鸟、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古朴自然之感,令人赏心悦目。
汝南县锦玉麦草画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姚玉娥,11岁开始学习制作麦草画,凭借精湛的工艺和别具匠心的创造力,成了行业的佼佼者,获得了各界人士的推崇,产品远销海内外。
记者在该公司看到,如今的麦草画已经不仅仅是一幅画那么简单了,通过科技的加持,麦草画与瓷器融合,成为“麦草画瓷器”。
细看麦草陶瓷工艺瓶,可见其身凸凹有致,麦草纤毫毕现;用手轻轻触摸,可感受到如玉般的光滑细腻。与传统瓷器相比,它具有植物茎秆的自然光泽和纹理,有用料安全、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的特点;而与传统麦草画相比,它有抗氧化、永不褪色和实用的特点,更易于长期保存。
近年来,汝南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汝南麦草画名扬海内外。以赵俊明为代表的农民艺术家让麦草画这一民间艺术品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进了上海世博会,并远销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尼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汝南是一座古老的城市。相传三国时期,刘备在此操练过兵马。城中有一处相关的古建筑叫“后龙庭”,附带一个很大的练兵场。城中心还另有一处点兵的大校场。
唐朝中期,名将李愬雪夜突袭蔡州,擒获叛将吴元济的经典战例就发生在汝南。
南宋晚期,宋军联合蒙古军与金兵大战,金国最后两位皇帝就战死于汝南城内,金国就此灭亡。
漫步汝南县城区,随处可见有文化底蕴和历史韵味的路名——淮府街、校场街、察院街、娘娘巷、御史街、估衣街、唐巷口、竹竿街、旗杆街……
2000多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汝南人民,传承与发展这座古城的文化,绵绵不息,古韵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