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玉环和孩子们的合影(资料图) 全媒体记者 刘金霞
她用一双温暖的手,护佑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她用一颗赤诚的心,滋润着学子们明德向善;她用润物无声的爱,点亮乡村留守儿童的希望之光。呕心沥血,以德树人,她被学生亲切地称呼为“校长妈妈”,她就是“中国好人”、平舆县射桥镇第一小学(明德小学)校长越玉环。
“给留守儿童一个温馨的家,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越玉环办学的初心。
立志办学 为留守儿童建“新家”
近日,记者来到平舆县射桥镇第一小学。一间间整洁明亮的教室、井然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记者惊叹,没想到,一所乡镇小学竟有如此规模,和城里的学校不相上下。
活泼开朗的越玉环,从小就是平舆县射桥镇上出了名的“孩子王”,这也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大学毕业后,越玉环放弃了南下打工的机会,选择在镇上新华书店上班。安稳的工作、平淡的生活,倒也过得充实。
在工作中,越玉环发现:很多孩子的父母为了生计在外地打工,而孩子留在家里由年迈的祖辈照顾,还有一些孩子父母离异,有的几年都见不到自己的亲生父母。面对这一现象,越玉环下定决心:“要在射桥镇办一所寄宿学校,让留守孩子不仅有学上,还要有‘家’、有‘妈妈’。”
内心的坚定支撑着越玉环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没有钱,她就和老公商量把城里房子卖了,又是借钱、又是贷款;工期慢,她就和老公吃住在工地,搬砖、打地坪。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努力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7月,射桥镇第一小学正式建立。学校建成后,刚开始由于没有学生愿意来学校就读,她就一家一家地走访,说服家长把孩子送到她的学校。
无私奉献 甘当学生的“校长妈妈”
“有爱的地方才是家,要让孩子们在学校有家的归属感。”自从建校起,越玉环以校为家,全心全意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
有一个学生叫赵艳娜,因为有智力障碍,经常到处乱跑,有时还在垃圾堆里捡东西吃。越玉环看后很心疼,从此更多地关注和爱护着小艳娜。在学校3年,小艳娜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每次见到越玉环都会亲切地喊她“校长妈妈”。
像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父亲拄着双拐、母亲精神障碍、跟着80多岁奶奶生活的单宇波,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跟着体弱多病奶奶生活的李井……越玉环不仅免去了他们的学费,还对他们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关注,让他们在老师的关爱下健康、快乐成长。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她都不会忘记给那些孩子买新衣服,让他们也拥有快乐的童年。
“孩子的笑脸是我获得的最高荣誉。”面对孩子们,越玉环心中那根柔软的心弦总在不经意间被拨动。
射桥镇第一小学是寄宿学校,考虑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缺少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为此,越玉环专门在学校门卫处为学校的留守儿童开通了“亲情电话”,让学生家长和孩子说说心里话。
付出必有回报。“每当听到孩子们喊我‘校长妈妈’,看到他们天真烂漫的笑脸,我就觉得这是我获得的最高荣誉。”越玉环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