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8日
百岁老人五世同堂 勤善家风赓续相传
    儿媳黄桂兰为老人披上棉衣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高琳琳
  日前,记者在驿城区诸市镇李楼村李庄,采访了103岁的老人王明文。
   生活幸福 身体康健
  王明文家人丁兴旺、幸福和谐,是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老人身体不错,时常出门走动,生活可以自理,虽然眼睛看东西没那么清晰了、耳朵也不太灵光了,但是思路清晰,记忆力不错,平时和家人交流没有障碍。
  “老人家,您高寿啊?”
  “你说啥?”
  见老人听不清楚,记者靠近后询问老人的年龄。
  “100多岁了。”老人笑着说。
  “我爹到年底就103岁了,我都80岁了。”老人的大儿子王道龙告诉记者,他父亲一点也不糊涂,家里来人他都认得清,昨天晚上还把他吵了一顿。
  记者询问原因,王道龙笑着说,老爷子昨天晚上看电视,可电视信号不好,就质问他为什么不修电视。等王道龙修好了电视,老人又因找不到自己喜欢的节目生气了,再次吵了儿子。
  “我爹一点儿也不糊涂,看着他吵我像吵小孩子一样,我心里就乐。”王道龙坦然地说。
  “这么大了还这么笨,不怪你怪谁。”王明文突然对儿子说了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欢乐的笑声在小院回荡。
  不善言辞的王明文坐在凳子上看着大家聊天,有时也对儿子的话进行“更正”。
  “爹,你冷不冷,我把棉衣给你拿过来?”王道龙的妻子黄桂兰担心老人着凉,细声询问。
  “不冷,你歇会儿吧。”言语不多,却充满温暖。
  随后,黄桂兰还是拿来棉衣给老人披上,老人顺从着,笑容在脸上散开。
  出身穷苦 饱经磨难
  王明文的童年和少年都与贫苦相伴。老人出生于1921年12月5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不仅要照顾亲人,还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喂鸡、拾柴都是家常便饭。他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艰辛。
  “饭都吃不起,还读书?”老人轻描淡写的话语中,透露出那个时代的不易。然而,正是这样的经历,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王明文年幼时,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大幅减少,许多家庭面临饥饿的威胁。为了生存,许多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四处寻找食物和住所。逃荒的路上充满了艰辛,人们背着简陋的行囊,忍受着饥饿和疲惫,一步步向前挪动。
  “那个时候食物非常短缺,老人和孩子常常需要帮家里干活,以减轻成年人的负担。”王道龙说,小时候听父亲说,由于家里没粮食,他就和别人一起下河捕鱼,虽然给家里带来了一顿美味,可他的脚也因为冻伤休养了好久。
  小时候,王明文跟着村里人去要饭。出发那天,天蒙蒙亮,乡亲们背着破破烂烂的包袱,眼睛里净是迷糊和害怕。王明文挑着担子,一头塞了几件破衣烂衫,那头放着可怜巴巴的干粮。
  中午的时候,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人就像在蒸笼里。王明文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瞅见有个树荫就赶紧坐下来歇着。他掏出一块儿干粮,掰成一小块儿,那干粮干得掉渣儿,硬邦邦的,嚼在嘴里就像嚼石头似的。可他心里明白,这可是珍贵的东西,得省着吃。
  眼见要饭无望,恋家的王明文只好艰难返回。
  “那时候苦啊,一家人瘦得皮包骨头。”说起当年,王明文的眼眶湿润了。
   勤俭持家 言传身教
  聊天中记者得知,年轻时的苦难与贫寒使王明文保持了俭朴的习惯。成家后,靠着一根挑子他辛苦养育了6个孩子。因为家里穷,连一件像样的劳动工具都没有,更别说有牲口帮忙了。在王道龙的记忆里,父亲瘦高的身材,经常挑着一根扁担穿梭在农田里,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可父亲从不叫苦喊累,好像永远都有使不完的劲。
  尽管当时家庭困难,但王明文从不抱怨,而是自强不息,与家人携手渡过重重难关。
  “那时候一家十几口人,父亲和母亲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得起床,到很晚才睡下。到了耄耋之年,就算腿脚不方便,自己能做的事哪怕慢点也要完成,不依赖他人。”王道龙称,劳作也是一种健身,即使年至百岁,父亲王明文身体仍很硬朗。
  王明文从年轻时便用勤劳的双手和勤俭持家的好习惯教育儿女。如今,勤俭持家的习惯一坚持就是几十年,也正是老人这种勤劳踏实的精神塑造了一个让人称赞的家庭。
  老人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把善良、勤劳、和睦、朴实的良好家风当作最大的财富传给子孙后代。
  “我嫁到这个家这么多年,我公公从来没有生过病,而且这么大年纪也没有老年病,我还不如他身体好呢。”黄桂兰告诉记者,公公的性格大方开朗,为人谦和,和乡邻相处得很好,对待子女严格却不失温暖,而且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吵过她。
  公公和婆婆都勤劳能干,对自己也很好,这让黄桂兰很欣慰,也很感恩。公公晚年行动不便后,她便一个人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每天根据老人的喜好把饭端到手边,老人的衣物经常清洗,就连老人的棉袄和被褥都是黄桂兰一针一线缝制的。
  乐观豁达 与人为善
  王明文胃口不错,一手扶碗、一手握筷,几乎不需要旁人协助。
  黄桂兰说,公公不挑食、不贪食,无论季节交替、忙闲有无,坚持早起早睡,按时作息。晚辈之事也很少过问,安享清闲,是家里后辈们心中的“活神仙”。
  近两年,王明文不爱吃米饭,连青菜和肉也不吃了。为了让老人的营养跟得上,黄桂兰在老人的稀饭里加鸡蛋和奶粉。
  “有一次我爹发烧了,4天不吃不喝,我们一家都准备给他办后事了,没想到他竟然挺过来了。”王道龙说,当时自己吓坏了,担心父亲发生意外,可老人病好后却说:“怕啥,都这个年纪了,好日子过了这么久,没啥遗憾。”
  每当王道龙和妻子外出时,王明文都会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等他们回来。遇到路过的乡邻,老人还会点头打招呼。
  老人爱看电视,爱走动,经常拄着拐杖出门走走,到邻居家串门,拉拉家常。
  至于老人长寿的秘诀,王道龙总结说,父亲体质好、勤快好动,乐观豁达、心胸开阔,对人总是笑脸相迎。比如邻里往来,总有家长里短,父亲从不挑拨别家是非。邻居来借东西、请求帮忙时,他都是有求必应,尽其所能。即便有时候吃了点亏,都是一笑而过,不去斤斤计较。
  “这一家真没得说,我从没有看过他们家与乡邻发生矛盾、红过脸。”老人的一个邻居说,王明文总是笑脸待人。王明文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及后辈的传承,让这个大家庭成为敬老爱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