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培雅
隔扇、门洞、游廊、框景、窗棂、脊头、挂落、美人靠、漏窗,一个个中式建筑古朴典雅,方寸之间一步一景;仰景、窗景、对景、夹景、借景、框景、添景,一处处中式美学别具匠心,光影交织,意境隽永。
诗意庭院的背后,有一双手在认真而虔诚地勾勒着这一切。在山清水秀的信阳,在一个叫新集的地方,我第一次全方位接触到一个建筑师兼教育工作者打造的独属于他的精神山水。传说中的桃花源只存在书中,但是我在这里见到了真实的桃花源。
惊喜如同一幅水墨长卷,是一点一点打开的。一丛芭蕉绿肥红瘦,几竿修竹清隽如词,青黛和粉白交织的影壁墙侧是盘旋向上的迎客松,这种组合已经可入诗入画了,更妙的是墙上开一圆弧,晚上灯光一打,就是“明月松间照”的意境了。秋雨也来入镜,雨打芭蕉声声入耳,正应了“绿云当窗翻,清音满廊庑”。赞叹的词汇还没有来得及组合,曲径通幽处又有游廊亭台渐次出现。亭下一泓碧波,红色锦鲤在绿色莲叶中穿梭,这又是“鱼戏莲叶间”的生动写照了。
更妙的是设计者深谙“留有余”的中庸之道,该留白之处则大幅留白,给人以无限遐思。该浓墨重彩的毫不吝啬,惊艳着时光——这就是中式美学的内涵。正如清代画家恽南田说:“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有,所以为逸。”正是此道。
书院里竟然还隐着一位古琴高人,一身布衣,波澜不惊。原木琴台上散发着幽暗岁月光芒的古琴,在他看似随意的拨动下,宫商角徴羽发出深邃高远的音律,伴着悠悠檀香、窗外桂香,入耳身心皆静。“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当年也是弹着这样的古琴从容赴死,让《广陵散》成为人生最后绝响的吧。
一曲未央,余音绕梁。在毛尖的淡香和植物的清香中,乡村和书院的建设者——一位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追梦者,语音清朗地介绍着自己对书院的未来规划,对实践教学和国学教育的理解,最后他用别人的话做结语:“打造美丽乡村不但要建其形,还要彰其神、筑其魂,这个目标任重道远。但是一个制瓷世家出身的老人告诉过我,一个人如果耐得住寂寞,在自己热爱的专业领域深耕50年,一定会有所收获。我正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目前仅仅是刚起步而已。”
水深则流缓,在世俗的评价体系中,他已经取得成功,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梦想王国刚刚开始筑造,这就是认知的境界。就因为这份不浮躁、不媚俗的静气,这种有梦想有热爱的坚持,所以他才能带领自己的团队和学生,用心打造蕴含中式美学的乡村,用情设计出展示诗词意境的庭院。
半盏时光、几笔风华,开窗透绿、一院秋光。在淡雅的黛青、靛蓝、天青、苍绿、朱红、明黄、天青、粉白交织的色调中,就那样坐着,看日影西移,在传统美学的素雅含蓄与静谧之美中,你会感觉时光流逝得很快,快得你感觉很多风景还没有看完,大片大片的鸟鸣交响乐还没有到尾章,满院桂花的香味还没有染透衣襟,就该离开这个独属于设计师巧思打造的中式桃花源了。
来的时候下起了雨,走的时候小雨依然淅淅沥沥。雨中的乡村明净如洗,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透出灵秀之气。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步入屋舍俨然的山乡,在“偷得浮生半日闲”中体悟中式建筑与田园乡愁的完美融合,倾听一个脚踏实地的乡村筑梦者梦想开花的声音,此行也算有所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