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7日
芝麻开花
  (上接A6版)
  三
  在平舆谈及白芝麻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时,人们也一定会将陈小立、胡小东、冯志合为代表的三人推及相对较前沿的位置上,私下里人们习惯称他们为“芝麻三剑客”。
  当见到万亩芝麻种植基地的老板陈小立时,他正在基地的大田里指挥着附近周边的农业工人们在有条不紊地采摘芝麻叶。与其说他是老板,而他给人的印象却是一个地道的不改乡土本色、朴实厚道、不事张扬的新时代农民的淳朴形象。
  他介绍,白芝麻基地的建设构建的是以“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各家各户的承包田由公司集中统一管理,附近周边的农民平时犹如农业工人一样,按时上下班,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身心。
  附近周边的农民大都在五六十岁的年龄阶段,都是大田劳作基本队伍不可或缺的成员。
  眼下,正值芝麻叶的采摘的季节,放眼望去,只见位于郭楼街道陈集村的白芝麻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三五成群的工人戴着遮阳帽,走进芝麻大田,娴熟地采摘着芝麻叶。
  “每到芝麻叶采摘的季节,附近周边的村民们都会到白芝麻种植基地来,在家门口当起‘上班族’。”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脱口而出。
  打了满满一袋子芝麻叶、在地头过秤后正要再去打芝麻叶的一农民接过话茬说:“我干了十来年了,从开始摘芝麻叶到杀(地方土话,收割之意)芝麻,一季挣几千块钱。”像他一样在这务工的当地群众就有100多人。
  这是一代特殊的农民,他们对乡村、对农业、对庄稼有着异常深厚的情感。他们经历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参与并见证了生产经营体制的革故鼎新,参与了美丽乡村的改造建设,怀着对这方热土的深深眷恋,宁愿放儿女闯荡天涯,自己却留下来坚守四季轮回。
  作为芝麻深加工企业的康博汇鑫公司,是平舆县特色产业的知名品牌。厂区内环境整洁,格调高雅。步入厂区,让人根本听不到隆隆的轰响,看不到纵横的管线,不曾见林立的高楼,听不到人声的嘈杂,所有生产设施都被封闭的车间包裹着。
  携带着田野里的风情雨意,芝麻在这里脱胎换骨,从容地进入一道道程序,摇身一变,转变为20余种不同的产品----芝麻油、芝麻酱、芝麻茶、芝麻糖、芝麻糕、芝麻丹等,以出神入化般转化为另一种身姿,呈现在人们面前。
  商品陈列大厅里,以白芝麻为主打的一系列特色产品,装帧精美、琳琅满目。
  胡小东总经理如数家珍,逐一介绍产品的功效和特点。
  “这盒产品叫‘麻姑献寿丹’,工艺最复杂,销路也最好。”胡总拿起一款产品,包装很像中成药的盒子。盒盖打开,霎时金光四射、粲然夺目,用金箔包装的10粒能量丹呈现眼前。剥开金箔,一层绵纸护体,十粒“仙丹”犹如梦里圣婴在篮中安卧,馥郁的香气缓缓释放,弥长而清远。
  胡总经理告诉我这个名字的含义:麻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神,民间称为“寿仙娘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用“麻姑献寿”来命名这款产品,兼具芝麻和健康两层含义,并使产品有了女性化特征。他神秘地告诉我,“麻姑献寿丹”是个传统秘方,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从深山一个得道高人那里获得了配方。程序很多,工艺复杂。第一道工序是处理原料,筛选风干的芝麻并经过九蒸九晒,反复提纯,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他剥开让大家品尝,我们细细地嚼,慢慢地品,有意延长它在口腔逗留的时间。香气徐徐释放,顿觉香气馥郁,唇齿留香,仿佛脚踏祥云,飘然若仙……
  中医药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医食同源,这是个了不起的理论建树。以普通食材为原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辨证施治,滋养生命元气。传统宝库中有很多祖传丸散、秘制膏丹,而九蒸九晒往往是加工炮制的核心,这绝不是劳动过程的简单重复,而是物料品质的浴火重生。每一次蒸、晒都是对渣滓的摒弃,对精华的提取,废物在蒸汽和阳光的交互作用下随风远逝。芝麻在90多天自由的时空里,伸枝展叶,初成正果。但依然要经过再加工,才能物尽其用,造福人类。
  反复“研究”着手中这颗麻姑献寿丹,谁不感慨这历经劫难的生命涅槃,谁不敬佩这向死而生的精神强度?
  平舆人咬定青山不放松,把芝麻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同行前来“联姻”,达到了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们的坚强、执着和智慧背后,定有诸多生动的故事。
  蓝天芝麻小镇是平舆县近几年集中打造的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区。因为毗邻江淮,小镇建筑带有粉墙黛瓦的徽派风格。
  走进占地8000亩的小镇,曲径通幽,别开生面,林木蓊郁处,露出客舍的尖顶。
  你可以选择不同的时节来此做客:高台望月,赏桃开梅谢,看燕舞莺飞。
  蓝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志合先生是一位很有故土情怀的雅士。他既是一位回归桑梓的创业者,还兼任驻马店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执手一握的瞬间,便感觉艺术家的激情扑面而来。
  他妙语连珠,引领我们沿小径,过短桥,走进芝麻小镇的风情博物馆。
  博物馆是历史的家,是记忆的仓库。
  平舆县千百年来芝麻种植的历史,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浓缩在这座往事的古堡里。
  一尊尊雕塑,一件件农具,一道道工序,一幕幕场景,用实物形态还原农耕岁月,展示芝麻从种植、管理到收割、筛选、淘洗、晾晒、炒熟、研磨、撇油、灌装、食用的完整过程。
  在这样的博物馆里漫步,你会不由自主地放慢速度,降低声调,让视线与思想一路同行,仔细品味平舆特色种植的前世今生。
  你穿越的是往事,经历的是沧桑,感受的是传统,收获的是兴奋。这块古老的土地赋予平舆千年古县的非凡气质,一种不卑不亢、经风历雨的淡定和从容,坚守便有万水千山。
  在平舆的两天里,我们带着一种探秘的焦灼和求解的渴望,在田间地头游走,在企业车间参观、在展馆和资料里浏览。向农民请教、与员工交谈,最深切的感受是芝麻,是平舆绝对绕不开的字眼。一种特殊的芬芳从广袤的田野升起,弥漫了平舆县的城镇乡村。
  在东皇街道大王寨社区蓝天芝麻小镇白芝麻种植基地,同样是一幅热闹的场景。
  只见村民们三五成群,在芝麻地里穿梭,熟练地采摘着芝麻叶。弯腰,轻捋,随着芝麻叶片脱离杆时清脆的唰唰声,麻袋也鼓鼓地胀起来,芝麻地蓦地变得空旷起来。
  “顶叶嫩,下叶老,中间叶肥色正好。”正在忙着称重、回收新采摘芝麻叶的平舆县蓝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冯顺河,一边称重、记录,一边介绍:“打芝麻叶的时节选择很重要,打早了,叶子太嫩经不起煮;打晚了,影响芝麻叶的质量,吃着口感不好。”
  有着多年白芝麻种植经验的冯顺河,自从加入平舆县蓝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来,近些年一直从事芝麻叶的采收、加工工作,俨然已成为芝麻小镇里白芝麻种植方面的“老把式”了。
  “打芝麻叶的时间选择也很重要。”冯顺河接着说,“打芝麻叶最好在清晨。清晨的芝麻叶上满是晶莹的露珠,湿漉漉的。这时候打的芝麻叶油性大,上面有露水,打起来不粘手,叶子也完整。”
  “每亩芝麻可产鲜叶1000多斤,一般8斤重的新鲜芝麻叶,才能晒出1斤多的干芝麻叶,现在咱们的回收价一斤25元左右。”冯顺河在算着“细账”。“近些年因为芝麻叶美味爽口,很多人喜欢吃,现在它的价格有点偏高,在市场上一般要卖到40多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俺这半天能打100多斤,一斤7毛钱,能挣百十块钱呢。”今年已经60多岁,来自邻近的庙湾镇龙王庙村村民杨大婶笑呵呵地说,“天热,干到10点就停了,要不然,还能多挣点。”
  “打芝麻叶,洗芝麻叶,煮芝麻叶,漂芝麻叶,晒芝麻叶,这些都需要人手。”冯顺河一边述说着干芝麻叶制作的不易,一边发着“牢骚”,“现在劳动力‘金贵’,打芝麻叶又是个辛苦活,基本上都是村里的老年人在干,尤其是又到了杀芝麻的时候,人手就有点紧张了。”
  眼下,像杨大婶这样在芝麻小镇白芝麻种植基地务工的群众有100多人,每天收入200元左右。
  “今年天气异常,前期少雨,后期雨多,种植的白芝麻因为内涝,芝麻苗死亡较多,重新补种的白芝麻才结顶,已经白露时节了,白芝麻收获受影响已成定局。”冯顺河有些“无奈”地说,“还好,咱们还可以采摘、加工芝麻叶弥补损失,也增加了群众的务工收入。”
  在芝麻叶加工现场,几口热气腾腾的大锅一字排开,锅里的芝麻叶随着搅拌工具上下翻动,空气中弥漫着芝麻叶的清香。新鲜芝麻叶打下来后,挑出夹杂的枯叶碎屑,掐头去尾放入大铁锅里,一通大火猛烧,等水完全开了,芝麻叶也由绿色变为褐色。
  抽薪熄火,焖上一会儿,芝麻叶就算“炸”好了。炸好的芝麻叶捞到筛子里控干水,在院子里找一片平整干净的空地,一条条均匀展开晾晒。
  工人师傅说:“芝麻叶拉过来以后上锅蒸,蒸40分钟,烂了好吃。蒸了40分钟以后过水,芝麻叶蒸出来以后黏,用水冲出来以后晾干。”
  “在咱这有‘芝麻叶揉三遍,拿肉也不换’的说法,就是晒干的芝麻叶子,是要比肉还‘金贵’。”冯志合老总乐呵呵地说,“自从去年咱们芝麻小镇三粒芝麻叶豆面条速食面生产线开工以来,随着芝麻叶豆面条速食面的热销,已经成为网红美食,芝麻叶也一‘叶’难求了。”
  “咱们生产的芝麻叶豆面条,香浓、味正,一口就能吃出家的味道。”走进东皇街道乡村振兴产业园,看着三粒芝麻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正在开足马力生产的芝麻叶豆面条生产线,芝麻办陈拥华主任深有感触地说:“三粒芝麻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的入驻,不但推进了东皇街道‘三园’建设,还在白芝麻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培育了一批能人、振兴了一方产业、繁荣了一方经济、致富了一方百姓。”
  在艰苦年代,一顿香喷喷的芝麻叶豆面条,给少油缺肉的寡淡日子带来了亮色。如今,随着人们对绿色饮食的需求,芝麻叶豆面条再次受到市场追捧。
  
  芝麻虽小,浑身是宝。如今,平舆县白芝麻已成为大众熟知的地域新名片,芝麻叶成为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黄金叶”。
  阡陌上有芝麻的香气,水岸边有芝麻的香气,餐桌上有芝麻的香气,会议室有芝麻的香气。
  从领导干部到基层群众,从种植大户到加工企业,他们由衷地为平舆这一独特物产感到自豪,一讲到芝麻产业,必定两眼放光,激情飞扬。
  那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故土情怀,一种对家乡文化的坚定自信。
  他们是痴情者,也是实干家,为此可以舍弃大都市,回乡创业,义无反顾,为此可以中断自己原有的生意,回归故里,从头开始。
  平舆,一块芬芳四溢的神奇热土,我们已分明看到,特色发展的活水源头已经开源,现代农业文明的奇迹之花正在盛开。
  新时代的春天早已到来,在这样一个收获的金秋时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必将迎着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继续创造这片土地上的多彩故事。
  平舆芝麻甲天下。以芝麻论道,以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用芝麻打开老百姓的致富之门,一片芝麻激活一域经济,一粒芝麻粒带富一方百姓。
  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平舆人民的日子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放眼平舆,在这个已被新时代催生的“芝麻王国”热土上,何处不是如此……
   后记
  平舆探寻之旅虽然短暂,但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从平舆深厚的人文历史到芝麻种植及特色产业发展的大气磅礴,无不让人流连忘返。
  平舆大道宽阔,绿茵遍地,田园如画,风光秀美。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条件,让这块土地拥有享誉全国、名播世界的物产。
  我们在田间地头采风,在企业车间参观,与老农交流,与企业家攀谈,芝麻无处不在,芝麻无人不说,芝麻已经成了平舆人绕不开的词汇。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有一大批为白芝麻产业开发而孜孜不倦的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他们是平舆白芝麻产业振兴的追梦人。他们既是宣传员,又是实干家,提到平舆特色,无不眉飞色舞。他们热爱这个产业,并且执着,一往情深,努力做着擦亮品牌的工作。这是最宝贵的精气神儿,是实现平舆特色产业振兴重要的精神元素。
  这次旅程,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平舆独特的魅力,也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理解和挚爱。
  带着满满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告别了平舆,脑海中始终酝酿着如何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绘出“平舆小芝麻做出大文章”的宏大愿景。
  我们深知,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平舆,正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领下,全县广大干群在不断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强大思想动力,意气风发阔步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面对这么一幅昂扬向上的恢宏画卷,我们能躬逢其盛,得以目睹并挥笔记录,幸何如之。
  在平舆这个“芝麻王国”里,诸如像陈小立、胡小东、冯志合这样从事芝麻一二三产业的人还很多,在千亩连片的芝麻大田间、在忙碌有序的车间里、在舒缓和煦的游园中,他们是不孤独的,因为有芝麻相伴、与梦想同行,甘愿把自己守成一株芝麻、一个标志、一腔情怀。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为振兴地方经济,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着。
  他们默默付出和坚守,令人肃然起敬,也将成为这里生于此,长于此的后代人前行的标杆。
  他们内心也都一直期待着,河南省会郑州乃至各大市县的商超中,河南省名优特农副产品专卖店里都能有“平舆芝麻”系列产品上架,让全省人民都能分享到芝麻产品带来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们有理由相信,发展白芝麻产业不仅仅是平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的必经之路,更是平舆县农业改革的一次新起点,为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平舆县也一定会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政府与企业合力而为,就一定能把白芝麻产业做大做强,也为早日把平舆打造成具有实力内涵的“芝麻王国”奠定坚实基础,让“小芝麻激发出大能量”,真正让平舆芝麻在“国际农都”建设中彰显其应有的显著位置,在名副其实擦亮“芝麻王国”这一独特名片的同时,彻底实现“芝麻开花、香飘世界”的梦想。
  作者简介:
  游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奔流》杂志副主编。
  禾沐,河南正阳人,中共党员,机关工作人员,《河南思客》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