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培雅
在殷墟,穿越三千年时空,听一片甲骨开口说话。
在殷墟,拨开三千年迷雾,看一个女子爱与悲哀。
在安阳,在殷墟,在这个卜辞中记载叫作“商邑”的地方,重新学习文字、梳理历史。一片甲骨惊天下,一撇一捺皆传奇。这里有中国最早成体系的甲骨文、中国最早的车马坑遗迹、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妇好墓葬、世界上出土最大且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这里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齐备都市、文字、青铜器三大要素的古代都城遗址。
立冬时节,站在殷墟之上,阳光温暖得让人恍惚,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中。15万片甲骨在殷墟苏醒,5000多单字带着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个性鲜活走来,10多万条卜辞记录着商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习俗、天文历法以及王室的衣食住行。一个朝代从史书的神坛上走下,演绎着已经湮没在岁月深处的兴衰、离散、爱恨、荣辱。
商之大事,在祀与戎。外可四方征战、定国安邦,内能主持祭祀、母仪天下,这不是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伟大女性——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妇好出身显贵,专家考证她的父亲可能是商王国北部的部落首领。她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通晓文史典籍、对祭祀和民俗了如指掌,而且行军布阵无人能比。她在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一系列征战中披甲执锐、冲锋陷阵,挥舞着18斤重的大钺先后击败20多个不臣之国,打下半壁江山。她的麾下有“商朝第一勇将”之称的名将沚、侯告以及万余将士,所到之处攻无不克。
甲骨之上不仅记下妇好的神勇,而且还见证了她和武丁的恩爱时光:出征归来,武丁出迎八十里;武丁把最好、最富庶的地方作为封地赏赐给她……那时的他们,经常会在出征归来后一起并肩策马,共赏辽阔疆土。他们还有一个叫兄己的儿子,因为这个儿子很孝顺,被称为“孝己”。子为父王献舞、子为父王祝寿,甲骨文真实记载了那时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一幕幕场景。
但是一切的美好因为32岁的妇好突然去世戛然而止。妇好之死有两种猜测,一说难产,一说战死。我更相信后者。因为《周礼》说:“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也就是说如果死于战争,那是不吉祥的,不能入王陵。妇好死后独独被葬在了宫殿区,而不远处就是商王室的陵墓区,如果是战死,那墓葬在外就说得通了。
即便贵为王后,即便凭借军功攀上王权顶端,但是离开人世的妇好也无法庇护自己的儿子。《太平御览》卷八三引《帝王世纪》载:“殷商宗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这里的“孝己”应该就是甲骨文中所记的兄己。妇好用忠贞之爱保护了丈夫的王国,武丁也单独为妇好举行了多次规模宏大的祭祀表达自己的思念。但是这些是逝者已矣的妇好想看到的吗?她更愿意看到的是武丁善待他们的儿子吧。不管是不是听信了后妻之言,武丁最终都抛弃了兄己,让他到民间历练——这个昔日尊贵的王子失去母亲的同时,也失去父亲的宠爱,在被流放中断送了卿卿性命。
不由想起大英博物馆里一份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诗:“日落西山昏,孤男流一群。剪刀并柳尺,贱妾且随身。盒令残妆粉,流且与后人。有情怜男女,无情亦任君。黄钱无用时,徒劳作微尘。”其实,这是一位出身平民的康氏女留给丈夫的遗嘱。她去世时只要求把自己用惯的剪刀和尺子带进墓茔,丈夫是否再娶新妇,孩子是否有人过问衣可暖、粥可温,自己都已经无法干涉。至于祭祀的纸钱,烧了也不过是尘土而已——好一个清醒出世的康氏女!与她相隔几千年历史长河对望的妇好,此时是否也已经看透这世间的冷暖、情爱的虚幻?
武丁不但流放了妇好的儿子,还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给妇好安排冥婚,并且还连嫁六世祖祖乙、十一世祖太甲、十三世祖成汤3位商代先祖。甲骨文中有记载:妇好嫁了吗?大甲已经娶了妇好。妇好嫁了吗?成汤已经娶了妇好。妇好嫁了吗?祖乙已经娶了妇好。这已经不是一个深爱妻子的丈夫所为,更像是一个心思难测的帝王谋划:让多位贤能圣明的先王与能征善战的先妻一起,共同守护他和他的子子孙孙枝繁叶茂,护佑他们的大商江山固如金汤。
是爱还是权谋,如今已无法考证。但是妇好嫁给武丁本就是政治联姻,看似圆满的婚姻以妇好的死亡揭开了所谓爱情的残酷真相,王子兄己的结局就是揭开脉脉温情面纱婚姻的最终注脚,也是“奈何生于帝王家”的王室宿命。
岁月无声、文字有形。历史就是由一大堆细枝末节的文字,用岁月的经纬纵横交织而成。有的枝节在朝代转换中永久地风干,供后人瞻仰深思;有的枝节却在抽丝剥茧之后,让层层掩埋的真相呼之欲出。文字的意义也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