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8日
母亲纳的“千层底”
  文/李勤
  昨晚儿子放学回来,告诉我脚气病复发了。我说:“儿子你买双布鞋吧!现在很多人有脚气,穿布鞋会好些,尤其是纯手工做的。”这让我一下子想到母亲的“千层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人们大都穿布鞋。布鞋穿着舒适还透气,但是做起来却耗费时间。我喜欢穿母亲手工做的布鞋,它轻便,最重要的是还不夹脚。在我的记忆里,寒冬腊月农闲时节,母亲总会坐在床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做着鞋子,大的、小的、单的、棉的……母亲做针线活儿时身旁总会有一个六角形的褐色蒲筐,筐里有剪刀、顶针、锥子、线穗子、碎布等。那时候我最期待过年了。因为过年不但可以穿新衣服、新鞋子,还可以吃肉。
  那时候家里忙完农活,母亲便开始准备全家第二年要穿的“千层底”鞋子。母亲做的“千层底”松紧布鞋陪伴我度过了童年、少年。母亲制作的一双双老布鞋凝聚着她对我们深深的爱。浓浓的母爱温暖着我们一家人,母亲做“千层底”的温馨记忆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这“千层底”,可不简单,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呢。
  第一步要打鞋褙子,也叫袼褙(我们当地俗语叫打葛白)。母亲把我们穿烂的旧衣服拆洗好,破麻包片儿,旧棉麻等洗干净,挑个晴朗的日子,找来一块比较平展的木板(门板或者桌子均可),用一根高粱穗做的刷子将稀面糊刷在木板上,小心翼翼地将旧报纸粘在木板上,再刷一层面糊,然后开始如拼图般将洗好的旧布扯平整,一块儿一块儿地拼贴上去,布头的接口也必须铺平。如此往复,大约粘够五六层,一张褙子就算做好了,再在太阳下暴晒等到全部干透了,用手掀起,一整张袼褙终于制作完成了。
  第二步是用打好的袼褙做鞋面和千层鞋底 。我清楚记得母亲的蒲筐里边有一本书,书里边夹着我们全家人大小不一的纸剪的鞋样子,鞋面只需依着纸剪的鞋样剪下一层袼褙即可,剪好的鞋面通常必须粘上一层黑色或者红色条绒布,还要用事先备好的白布条在鞋面与鞋底接茬处镶上一圈。一只鞋底通常要用三、四层袼褙,每层袼褙又有四、五层布,所以这样铺好的鞋底俗称“千层底”。做鞋底接触地面那块,整面都要粘上一层白布,母亲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鞋底看起来更美观。
  第三步是搓线,母亲娴熟地拿着线穗子,找到线头穿过门鼻子,有时母亲让我用一个手指给她钩住线,她来回反复绕着线,反复六次,母亲把六股绳置于两手心中间,用牙齿咬住绳子另一端,两手上下均匀使劲撮合一起(六股合成一股),这段搓好。与嘴里咬住的那端换一换,两只手对着上下摩擦着给线均匀上劲,最后两个线头相反地合二为一,两股上过劲的棉线合成一根粗些的绳子,纳鞋底的线就搓好了。
  第四步是纳鞋底。纳鞋底是做布鞋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耗时的。鞋底一旦纳好,那做鞋子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大半。纳鞋底少不了蒲筐里的秘密武器,母亲会准备好顶针、尖嘴钳、蜡油、粗线、大针、布条等等。虽然母亲是个很细心的人,但毕竟“千层底”厚实,单凭妇女手指的力量,很难把针穿过鞋底。要借助于顶针和针拔,于是母亲戴上她使用多年的、磨得光光的顶针,把针鼻子轻轻一顶,针尖便穿过鞋底,拔不掉时还需借助针拔子往外拔针,轻轻拔出。不是每一针都需要针拔子。晚上我在灯光下写作业,母亲就坐在我身边纳鞋底。有时母亲带着鞋底去邻居家串门,几个妇女在一起边唠嗑边纳着鞋底,忘记带针拔子了,母亲就用自己牙齿配合着拔针。那时我常常想母亲的牙齿真厉害啊。 一双鞋底要耗费母亲几天时间,难免手痛眼花。纳鞋底时走针线还很讲究,必须走得规律美观。拔出针后要把线拉紧,就靠右手五根指头拽,寒冷的冬天,做好一双鞋,母亲手指会裂出好多口子,何况还要做十几双鞋呢。我家六口人,每人两双,为了保护好我的“千层底”,那时我不敢随便乱蹦,我深知母亲的不易。
  第五步就是纳鞋。就是把缝好的鞋帮与纳好的鞋底缝在一起。母亲将纳好的“千层底”和事先缝好的鞋帮绱在一起,一双新鞋耗时数日终于大功告成了。这时还需要在鞋子里部塞入鞋炫子(让鞋子定型)。母亲常说,新鞋夹脚,用鞋炫子把鞋子撑一撑,新鞋更有样子,穿起来更舒服些。
  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市场上、商场里各种鞋子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布鞋都有,可是纯手工的布鞋似乎成为了历史。但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提升,轻便防滑、透气吸汗的手工布鞋越来越受到中老年人的追捧。“千层底”里千层爱,这每层每叠,每针每线都包含着母亲对儿女的无尽怜爱。我要把这千层的爱放在心底永远珍藏。
  “慈母忙拉线,游子脚下穿。临行多密纳,娘盼子常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一针一针不停地缝着。一双又一双……母亲纳的“千层底”样子好看、结实,穿着软和、轻便、吸汗、养脚。我穿着它走过了人生路上重要的一程又一程,它让我前行的步伐迈得更加踏实有力、更加稳重。
  现在,妈妈和她做的“千层底”一起被时间卷进了历史长河,童年的时光也在岁月的涤荡中被淹没在记忆的黑暗之中。我吟唱着人世沧桑一路走来,人物在变,景物在变,心情也在变,唯独不变的是父母给我的那份爱,永远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