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25日
正阳:厚重历史与红色文化的交融
    刘邓大军强渡汝河纪念馆

    黄叔度雕像

  全媒体记者 康国富
  淮河荡荡,汝水汤汤。
  从地图上看正阳县,上有汝河哺育,下有淮河滋养,如同淮河、汝河手中捧着的明珠。得益于良好的地理位置,正阳水土肥沃,自古就是大粮仓。
  正阳县在夏朝叫古慎国,西汉时改名真阳,历经一千多年后,在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为避雍正皇帝名胤禛讳,改“真”为正,县名改为正阳县,直至今日。
   江姓发祥地
  正阳县在西周初年被封为江国,其疆域南滨淮水;北接蔡国,即今上蔡;东与息国毗连,即今信阳息县;西邻道国,即今确山,面积800多平方公里。经考证,江国都城遗址位于正阳县大林乡涂店村。城南一公里,有滔滔淮水;城西南,有新石器时代的“卧牛堆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内曾出土有商、周时代生活用的陶器残片。城址西北有一遗址,今称“冢子园”,呈圆堆状土堆,高8米,面积为2000平方米,是古江亭遗址。
  夏朝时期,有位部落首领伯益,相传为颛顼玄孙,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大禹要让位给他,他不受,避居箕山(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之北。伯益的后裔为嬴姓,在淮河沿岸形成了徐、黄、江等部族,早在商代有的就已成为国。周武王伐纣时,这些部族参加了征讨。商灭,周天子分封黄氏部族为黄国,在今潢川,封江氏部族为江国,国都邑在今正阳县城东南35公里的大林乡涂店。
  江国弱小,加之淮水侵扰,春秋时介于楚、宋、齐三大国势力之间,只得依附大国,受其控制和操纵,一直没能强盛起来。江国在春秋中期的35年间,采取或联姻、或会盟的方式,先依附于楚国,后又与齐、宋联手伐楚。到鲁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楚国一怒之下灭掉江国,江国子孙纷纷逃散,流落外地,以国为姓,始有江氏。
  江国子孙有一支逃到齐国,如东汉时以事母至孝而被称为“江巨孝”的江苹即是山东临淄人,但多数仍留在河南,主要分布在济阳 (今兰考县东北)、开封、淮阳等地。所以,南朝时的江姓名人都出自兰考,如梁醴陵侯江淹,以文章著称于世;梁御史中丞江革,敢于弹劾权贵,以廉洁著称;陈尚书令江总,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初,河南江姓军校毕业生随陈政入闽,在福建落户。宋代,金兵攻占汴京(今开封),江氏有一支自开封迁至浙江杭州,还有一支迁至江西都昌,至宋末又徙居福建宁化石壁村。此后,江氏子孙繁衍发展,遍及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江姓名人中还有宋代名画家江参,抗元殉国的宋度宗左丞相江万里,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和江有诰,清代经学家江声、江沅、江藩及清末维新派人物江标,清末将领江总源等。
  在最近几年的寻根热中,麻城、红安、广水、信阳、罗山及河北等地的江姓后人纷纷前来正阳寻根认祖。
  “德量汪汪黄叔度”
  正阳县历史上最出名的人物要数东汉时期的黄叔度了。历史上有无数名人或著文、或赋诗赞美他,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为他题碑,由此可见“德量汪汪黄叔度”的名气有多大了。
  黄叔度,名宪,河南正阳人。出身贫贱,以德行著称。他本是一个兽医的儿子,然而少年好学,成为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名动官府,连朝廷的三公周藩,都公开承认黄叔度的人品和学问在自己之上。
  史书记载,颍川名士荀淑到了正阳,在客栈遇见了仅有14岁的黄叔度。荀淑觉得奇异,作揖和他谈话一整天,离别时对黄叔度道:“你是我的老师。”不久,荀淑到了好友袁阆的住所,没有问候,便说“:你国有位颜子,你认识吗?”袁阆说:“看到我们的叔度吗?”同郡戴良恃才傲物,可是见到黄叔度却严肃对待,等到回家,好像失掉了什么似的。母亲问道“:你又去见黄叔度了吧?”答道:“良不见叔度,不觉得不如人,看到了这个人,就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很难捉摸似的。”同郡陈蕃、周举常彼此谈道:“个把月不见到黄叔度,就觉得鄙吝又萌芽在心了。”等到陈蕃做了三公,临朝叹道:“叔度如在这里,我不敢先佩印绶了。”郭林宗少游汝南,先到袁阆那里,不宿就退出,到了黄叔度那里,几天才回。有人问林宗,林宗说“:奉高(即袁阆)的器量,好比泉水,虽清而易接到手中。叔度的德量如同汪汪的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
  黄叔度初举为孝廉,又召公府,友人劝他做官,他也不拒绝,可在京城没待多久就回正阳了,年四十八岁而死,天下都尊他为“黄征君”。
  东汉黄叔度墓,在正阳县城内西北隅,县政府专门为其修建了一座黄叔度纪念馆。墓南向,前有古墓碑两座,东侧为唐碑,西侧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墓碑。明清之际,祠墓多次维修,现只余墓冢。最显眼的就是唐碑了,碑面正中题有“汉黄叔度墓”五个大字;碑左下侧题有“颜真卿书”四字。这些字均系颜体楷书,浑厚雄健,刚劲笃实,历千百年而墨韵犹存。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黄叔度纪念馆紧邻正阳县第一初中、正阳县第一小学,似乎是在时刻提醒这些祖国的花朵,黄叔度就是他们做人的标杆。
  赓续红色文化
  在正阳,广为人知的红色故事是1947年发生于油坊店乡雷岗村的血战雷岗战役。
  1947年8月23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野战军指挥部随第六纵队抵达汝河北岸黄刘营附近。河南岸就是正阳重镇汝南埠镇,驻有国民党地方保安部队。24日,油坊店到汝南埠一线驻满了国民党部队,对刘邓大军形成堵截状态。国民党军的“红头”飞机,在先遣部队的头上盘旋低飞。
  面对严峻形势,刘伯承对指战员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同志们,从现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我们要以进攻的手段对付进攻的敌人,从敌人的阵地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只要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打过去。”经过浴血奋战,刘邓大军在国民党部队的阵地上杀开一条长十余里、宽六七里的通道。8月25日下午4时,中原局、野战军指挥部和第六纵队大军全部安全地渡过了汝河,向南挺进。
  雷岗之战,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途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它不仅关系到纵队的安危,更关系到中原局和野战军首长、统帅机关和南下干部的安危。渡过汝河,刘邓大军很快就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为传承红色基因,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正阳县委、县政府不仅成立了刘邓大军研究会,还先后多次组织人员对战争遗物进行搜集,修建了雷岗战役纪念亭、纪念碑、血战雷岗纪念馆等。2009年,雷岗战役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红色线路之一。目前,刘邓大军强渡汝河血战雷岗纪念馆已全面开放,旨在让更多的人接受红色教育,铭记党的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的红色革命精神,坚定信仰、开拓进取、矢志不渝,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近年来,正阳县聚力投资消费,精准谋划,更大力度招大引强,更快速度推进项目,更快完善物流体系;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传承发展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