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承训
日前,收到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耿瑞新近出版的诗词集《耑斋雅韵》,很是开心。这是诗人长期笔耕和心血的结晶,更是近年来驻马店诗词蓬勃发展所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耿瑞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行政工作,博学多闻、腹笥丰盈,为人极其低调谦逊,特别钟情文学和优秀传统文化,退休后受聘担任市诗词学会、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他精心指导我市诗词、楹联工作的发展,更身体力行倾情吟哦,为我们奉献出了《耑斋雅韵》这一部沉甸甸的诗词佳作。
《耑斋雅韵》收入作者诗词近900首,分为七律、五律、七绝、五绝、古风、词曲几个部分,可谓诸体兼备,洋洋大观。作品创作的时间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跨度30余年,可谓改革开放后一代盛世的歌吟。诗词的内容小到花草虫鱼、读书种菜等个人日常琐屑,大到国家的火箭飞船发射航天探月等,林林总总、丰富多姿、精彩迭现,可供读者细细品味,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分享。
诗词的时代性。诗人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和瞭望者,诗词可以映照一个伟大的时代。“五四”肇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批判和冲击,旧体诗词亦一度遭到冷落。21世纪以来,网络诗词勃兴,旧体诗词重新焕发蓬勃的活力,诗词作者数以百万计,再次印证了古典诗词完美的艺术特质和不朽的生命力。中国古典诗词完全可以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旧瓶装新酒,反映广阔繁杂的社会生活和诗人丰富细腻的心灵情感。耿瑞的《耑斋雅韵》即是很好的例证。
比如他的七律《国庆节故乡游》一诗:正是天凉好个秋,与妻自驾故乡游。村村油路连原野,户户楼房傲四畴。月照广场农热舞,田鸣机器稻忙收。自来水电WIFI有,生活便宜长住不?
比如《村居秋兴四首》:
一忙罢秋收忙种麦,西风霜降更相催。农人若有闲暇月,背井打工城里飞。
二古来种地纳钱粮,今日耕田有补偿。现代文明乡下看,农民脸上写福康。
三乡村治理赛城中,花草芬芳溪水清。电气生炊柴退位,广场歌舞鸡犬宁。
四水泥道路户村通,灯火街衢入夜明。散步遛圈时有遇,客来茶酒表心情。
此可谓新时代的田园诗,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传神写照,生动反映了中国农村数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新时代的农村生态优美、交通便利、和谐宁静,国家政策惠民富农,广大农民安居乐业,这是何等难得的太平盛世!对此景象,对于每一个熟悉中国历史的人来说,不由会想起无数动乱饥馑的年代,想起曹孟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句子。这是伟大的时代,这是人民的盛世,这是诗人由衷的欢唱!这应该是诗人创作的主旋律。在《耑斋雅韵》中,这样的诗词有很多。比如《写在第二个中国航天日》《喜闻珠港澳大桥开通》《赞大湾区发展规划》《我国第一艘自造航母列装有感》《观神舟十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等。阅读这样的诗词,我们重新感受了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科技进步,仿佛听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足音。
诗词的抒情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词的兴观群怨,根本上就是抒情言志,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声。强烈的抒情性是诗词的本质特征,中国古典诗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人的心灵史。情感的真挚和充盈是诗词的魅力之一。这一点在《耑斋雅韵》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诗人本是多情种,作者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风雨晨昏,热爱故乡的田野和父老,热爱诗词歌赋和传统文化等,行迹所至、日常所为,无不吟出动人的诗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霜晨寒风中见环卫工人有感》:寒霜夜落叶纷纷,晓起辛劳扫路人。一阵风来忽散去,又添活计半时辰。
比如《写诗有感》:眼前事物动情根,刮肚搜肠便拟吟。只待赋成真意境,快哉风沐暑天身。
比如《写诗人素描》:坐诵行吟似中魔,夙兴夜寐赋新歌。问君情注何其满,诗与遐方入梦多。
作者多篇写给父母、妻儿、同学、友人的诗词,也都特别真挚动人,不再一一列举。
诗词的艺术性。诗词是汉语言的独特创造,是汉语文体最高级的表达形式,是奥妙无穷、出神入化的语言艺术。简洁生动、优美典雅、细腻丰富的汉语,为诗人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艺术空间。诗词是格律文学,讲究声韵、对仗。诗体多样,有赋、比、兴等多种艺术手法,有起承转合篇章的结构组织,作者深谙诗中三昧,对此无不灵活运用。大量律诗、绝句中不乏工稳精巧的对仗、精彩的句子。作者对七言的运用娴熟,创作七律、七绝近600首。《耑斋雅韵》的作品中,作者对平水韵和新声韵兼而用之,对多种诗体、词牌都有涉猎,亦有部分自度曲,显示了诗家可贵的包容创新精神,这也是值得倡导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