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桂云
绍兴,没来之前,只知道它是鲁迅的家乡,是周总理的家乡,是鲁迅的三味书屋,是社戏里的蜿蜒,是闰土的一生。在想象里,她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也是一处烟雨的江南。到了绍兴,才发现,这里的名人很多,蔡元培、王羲之、陶行知、王阳明、大禹、秋瑾、陆游、贺知章……不怪有人说:绍兴的名人,如过江之鲫。
绍兴美在惬意。江南的清秀、平和、富足、悠闲都在绍兴城的空气里慢慢流淌,在绍兴城的仓桥直街里缓缓游走,在柯桥古镇的茶点里袅袅氤氲,在乌篷船的双桨里轻轻游弋……一壶水,一条河,几盘点心,沐着初夏傍晚的阳光,吹着河水带着凉气的小风,约几名老友,对酌小饮,好不快哉。空气中飘荡的绍兴臭豆腐的气味引诱着年轻人排队购买,油纸伞和汉服的绝美配搭让妙龄少女梦回大唐,问路时阿姨的一句温婉叮咛展示着绍兴人的热情,购物时真实随缘的介绍,显示了绍兴人的平和恬淡。绍兴给人的感觉就如绍兴的黄酒一样,醇香绵远,娓娓道来,意犹未尽……
绍兴美在觉醒。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阿Q、闰土,是无数旧社会中国人的形象,是鲁迅在黑暗中的呐喊。周总理是周敦颐的后代,爱莲说千古流传,而周总理更是以莲的品格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黑暗中奔走呼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新中国的成立出生入死,殚精竭虑,伟人的风范,泽被千秋。蔡元培故居在书圣故里尽头,一代教育家的旧居在曲曲折折的江南巷子里,窄窄的巷道,黑色的房门两边悬挂着“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匾牌。时间已晚,故居闭馆,拜访未果,单从周围的设施和围墙的延展面积,可以想象里面的宽阔和古朴。孕育一代教育巨匠的福泽之地,一定有它特有的底蕴和渊源。故居外面的一池喷泉,水流不断,意味着教育需要活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谛……
鲁迅故居、周恩来故居、蔡元培故居、书圣王羲之故居,一条街,十里地,连续出现中国近代史上不同领域的大家和伟人,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奇迹藏在古朴的巷道里,藏在灰黑的瓦房里,藏在清幽的水流里,藏在低调的奢华里……
绍兴的美还美在凄美的爱情里。陆游和唐婉的沈园在鲁迅故里东200米处,于绍兴的清醒处添了几分浪漫。沈园的浪漫真实地诠释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园不在大,有情则美”。沈园不大,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斑驳的石壁上刻着钗头凤中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初见美好;世情薄、人情恶的哀叹遗恨;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哀婉悲凄;人成各,今非昨,欲笺心事,独语斜阑的孤冷寂寞……爱而不得的呐喊和怅惘在灰色的墙壁上,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中历久弥坚,给后人留下无尽的追寻和品味。夜幕降临,我们和友人预订了沈园夜场,观看了越剧《沈园之夜》。专业的唱腔,入情的表演,动人的故事,电闪雷鸣、大雨如注的真实情境让我们对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有了沉浸式体味,对越剧的俏丽多变、跌宕婉转、清悠婉丽,才子佳人的特色有了真切的感受,也品味了一场文化大餐。演出结束,天降小雨,在蒙蒙细雨中乘着晚班公交车,穿行在这座文化古城里,捕捉着文化大家留下的基因脉搏,呼吸着伟人大咖曾经奔走呼吸的文化因子,仿佛自己也裹挟着一种使命,成为一名文化访客,夜色中平添了几分温暖和诗意……
最令人流连忘返的当属三味书屋,这印在小学课本里的故事雕刻在每一个学生心里,也是来绍兴必去打卡的地方。三味书屋是一个面积不大的院子,鲁迅的书桌原来在南墙下,去后园的人多,鲁迅怕打扰,主动要求调到最里面的东北角上,没人经过,也就能减少打扰,可以安静地读书。那个人人都知道的“早”字被放大后制成一个图片放在桌子上。古朴的学堂,寿镜吾老先生的画像挂在松鹿图旁,这位教出一代文豪的私塾老先生也因此流芳百世,受后人瞻仰。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私塾。书屋正中上方悬挂着的“三味书屋”匾额及两边柱子上的抱对:“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均系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代替向孔子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这个滋养了文学巨匠的书屋让每一个参观的人都驻足拍照,都想与童年的记忆和想象来一次穿越的契合,也仿佛想沾染一下书屋的灵气,让自己与鲁迅有一丝灵魂的接近。走出书屋,拐角处有一棵树,枝繁叶茂,仿佛鲁迅的不屈不挠……
至于绍兴的茴香豆、臭豆腐和黄酒,就更是萦绕在绍兴老街巷口童年的回忆和绵绵的乡愁……
绍兴的名人古迹还很多,要游遍只有等到闲时在郊外租一间民宿,迎着朝阳,乘着晚风,坐着乌篷船在这里慢慢探访,慢慢品读这个城市的昨天和今天……
绍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要一页页细细品读;绍兴,是一瓶醇绵的花雕酒,要一口口慢慢回味;绍兴,是一艘乌篷船,要一桨桨悠悠划过。绍兴,像一位质朴淡雅的少妇,不着粉黛,如清水芙蓉;更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温厚恭良,有着说不完的美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