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6日
斗室春秋书刻忙

  文/图 全媒体记者 张朝
  在市区汝河大道东段临街的一栋小楼里,书法刻字(简称书刻)艺人王海亮手执刻刀,用皮锤有节奏地敲击着刻刀尾部,在木板上刻苏东坡的书帖(如图)。不一会儿,他在木板上再现了苏东坡书帖的风貌,字迹既有刀的锐度,也有木的柔和。
  王海亮,1980年出生,27岁才开始接触刻字,在石碑、木板都能很快地上手。他说这得益于家传,他的爷爷、二爷和父亲都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木匠。他从记事起,就围着大人做家具的工作台观看,家具雕刻技艺牢记在心。
  27岁时,王海亮打工到了宁夏,开始学习刻字,石刻和木刻一起上,很快成为一名好手,刻字技术日渐精进,笔画遒劲有力,布局美观大方,深得当地百姓好评。2012年,王海亮带着手艺回到家乡,在市区租房,开始了刻字生涯,2016年完全转入木刻版画。他尤其喜欢刻传统古帖,晋朝的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张旭、怀素,宋代的苏黄米蔡,都是他创作的源泉。
  王海亮尤其喜欢苏东坡的书法。他认为,苏东坡的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字迹流畅自然,笔画有力而富有变化,整体给人一种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感觉。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人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因此,多年来,王海亮刻了许多苏东坡的书帖,有《黄州寒食诗帖》《人来得书帖》《前后赤壁赋》等,得到诸多方家的称赞。
  王海亮通过不断摸索,不仅把握住了形态的特征,更抓住了神韵,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多年来,王海亮累计创作了近千件书刻工艺品,被广泛应用到民宿、传统文化商业街店铺、寺院、书院,还被许多收藏家珍藏。
  王海亮说,中国刻字的起源与古代文字的形成同步,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青铜铭文、碑刻等沉淀了丰厚的刻字传统,书刻艺术正是在传统刻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要把书刻技艺传承下来,传播开去,让更多的青少年学习掌握这项传统艺术,让书刻技艺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