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20日
记忆中的年俗
  文/郏俊青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人最浓郁、最美丽的乡愁。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逝,乡愁如一坛酿造精良、味道醇香的美酒,历久弥鲜、醉人心扉,令人终生难忘。
  春节的帷幕,是从腊八开始的。“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每逢腊八,母亲天不亮就起床,用小米、绿豆、红豆、麦仁、花生、红枣等多种原料煮成腊八粥,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屋内炊烟氤氲、芳香四溢,我们兄弟3人从暖意融融的被窝里爬起来,喝着母亲熬制的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喝在嘴里,甜在心里。那正是我们永远难忘的幸福味道。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可谓春节的一次热身,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小年的习俗主要是扫尘与祭灶。那一天,父母亲带着我们,把庭院、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父亲小心翼翼地把灶王爷从厨房的墙上请下来,在室外摆上灶糖、瓜果等供品,虔诚地点上香火,燃放一挂小鞭炮,送灶王爷上天“述职”。拜托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为了让他多传美言,小年有吃灶糖的习俗。
  腊月二十六左右,辛苦了一年的乡亲开始热热闹闹地准备各种美食。蒸馍、蒸豆包、蒸肉包、蒸枣山等,按家乡风俗,正月十五之前不能再蒸馍,年前要备好一家人半个多月所吃的馍和包子。同时,杀鸡、宰鱼、煮肉、炸油条、炸丸子、炸小酥肉……各家各户都忙忙碌碌、红红火火,那满院飘香的场景,其乐融融的氛围,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浓浓的年味在这些美食里升腾。
  腊月二十九这天,我们开始炒瓜子和花生。父亲从外面端来一盆细沙放进大锅里。母亲则把精心挑选的生花生和生瓜子分别倒入大锅里,掺着沙子一起翻炒。母亲炒的花生、瓜子外焦里嫩、香酥可口,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
  大年三十,春节达到了高潮。人们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只为全家团圆的这一天。那天,我们把院落打扫得一尘不染,父亲去地里请神;母亲和嫂嫂们在厨房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她们还把几枚硬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了寓意来年有福;我和哥哥们一起贴年画、贴春联、贴“福”字。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屋里屋外透着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氛。
  傍晚,人们要在条几上供上仙逝祖辈们的牌位,摆上点心、水果、枣山等供品。年夜饭前点上香烛,燃放鞭炮,祭天地、祭祖宗,接财神爷、灶王爷,祈求祖宗和神灵保佑全家平安喜乐。随后,香味扑鼻的年夜饭上桌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情意绵绵,那份温馨与甜蜜久久不能忘怀。
  吃过年夜饭之后,便开始“守岁”,“守岁”是中国人辞旧迎新最古朴、最温存的守望。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零食、拉家常,彻夜无眠。屋外鞭炮齐鸣、硝烟弥漫,屋内张灯结彩、暖意融融。我们兄弟3人换上母亲缝制的新衣,给父母亲磕头,父母亲拿出崭新的钞票,为我们发压岁钱,虽然钱不多,但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一笔“巨款”。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年初一清早,人们踩着满地红色的鞭炮屑,给长辈们拜年去了。鞭炮是男孩的最爱,我和小伙伴一起放鞭炮。那时候,全村就像一个大家庭,人情味非常浓厚。“过年好!”的问候声此起彼伏,家乡处处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
  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初五迎财神,初六“开活儿”,直至正月十五闹元宵、放烟花、送神,春节在五彩缤纷的烟花中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如今,时代在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拜年的方式也层出不穷,但总感觉年味似乎淡去不少。那份承载着梦想、蕴含着文化、饱含着亲情的年味,已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最幸福的回忆,定格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