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
夜幕降临,幽暗的夜空绽放出一树树璀璨的金菊,灿烂如花,流星似雨。
“但见匠夫一挥臂,冲天铁花飞寰宇。”1600摄氏度的铁水在匠人的击打下,在夜空中冲天而起,化作漫天星子倾泻而下,美丽至极。火光照亮了确山打铁花传承人杨建军的面庞,这样的场景与北宋年间的先祖们隔着千年时光重叠——在驻马店这片被《诗经》浸润的土地上,古老技艺与新时代相遇,迸发出比铁花更耀眼的文明之光。
“人间星火,打铁花落,浪漫不灭。”确山打铁花作为今年央视春晚开场视觉秀《迎福》的一部分,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与传统文化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携手十个勤天、此沙等明星共同表演,火树银花的铁花散落人间,惊艳全场,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
巳巳如意,生生不息。据央视新闻报道,央视蛇年春晚在境内新媒体端的实时直播收视次数和互动量均创新纪录。初步统计,新媒体端直点播收视次数28.17亿次,同比增长6.9亿次。“竖屏看春晚”直播播放量4.96亿次,较去年同时段提升18.09%,直播用户人数2.86亿人,较去年同时段提升14.4%。春晚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166亿次,比去年同期增加5.5亿次;春晚社交媒体互动量6.7亿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75%。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确山打铁花再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勃勃生机,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确山铁花,又称打铁花,是河南省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它也是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素有“民间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的美誉。它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确山打铁花的源流里藏着华夏农耕文明的密码。当冶铁作坊的匠人们在元宵节将铁水泼向石墙,那些迸溅的火花不仅是祈愿丰收的仪式,更是中原先民与火共舞的智慧结晶。在确山县非遗保护中心的档案柜里,泛黄的书籍记载着七十二式打花技法,每一式都是先人对力学与美学的精妙解构。
“喧嚣落幕街巷里,日西沉,夜初寂。村外河边,坩炉已伫立。男女老少出门来,皆噤声,齐望去。开场鞭炮声震地,炉火红,人声急。往来穿梭,铁水冲天起。绽向夜空化星斗,铁如花,火如雨。”古文中这些语句描述的就是打铁花时热闹喧嚣的场面。这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也是狂野与浪漫交织的民间“焰火”。
2007年2月,确山铁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铁花曾荣获“河南省民间艺术表演金奖”和“特别金奖”,并荣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京展演展示活动“金奖第一名”,还被誉为“中华第一铁花”。2017年,确山铁花首次登上万众瞩目的央视春晚舞台,为全国人民带来了一场火树银花的视觉盛宴;2018年,确山铁花受邀参加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暨农民电影节启动仪式。
这种源自生产技艺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我市将确山打铁花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是简单的文化存档,而是为传统技艺注入现代生命力。当青年传承人在铁花中融入现代光影技术,千年星火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焕发出新颜。
随着自媒体时代来临,年轻人更是将抖音直播间搬进打铁花现场,用慢镜头解析铁水成花的瞬间。当传统文化遇见“Z世代”的表达方式,文化传承有了更富朝气的载体。
近年来,我市将打铁花表演与嵖岈山地质公园、南海禅寺等景点串联成珠,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国庆节假期,驻马店市累计接待游客64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45亿元。数字背后,是每个农家乐餐桌上多出的碗筷,是留守儿童父母归乡就业的身影。
人间星火,浪漫不灭。当夜空中最后一簇铁花坠落时,万千星火装扮起更加浪漫的人间烟火。这延续千年的璀璨,早已超越简单的技艺展示,成为天中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当文旅融合的春风拂过豫南大地,人们看到的不只是铁水与柳木的碰撞,更是一项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变。
那些照亮夜空的铁花,终将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文化之光,生动而丰厚,热烈且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