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8日
中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的四大科学策略
  骨质疏松被称为“静默的流行病”,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高达32.9%。它不仅是腰背疼痛的元凶,更是骨折风险的放大器。许多中老年人误以为“补钙就能防住骨质疏松”,实际上,预防需要从骨骼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切入。
  一、营养补充:钙与维生素D的黄金组合
  每天1000~1200mg钙摄入是骨骼的“基础建材”,但单纯补钙如同盖楼只用水泥。建议通过“三维补钙法”:
  膳食优先:300ml牛奶+100g豆腐+绿叶菜可满足日需量80%
  精准补充:碳酸钙片随餐服用提升吸收率
  限时干扰:喝浓茶、咖啡时要与补钙间隔2小时
  维生素D是钙的“运输队长”,晒太阳需避开正午时段,裸露30%皮肤日晒15分钟。6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日补充800IU维生素D3。
  二、力学刺激:骨骼的“智能应答”机制
  骨骼遵循“用进废退”法则,推荐3种靶向运动方案:
  阻抗训练:弹力带深蹲(每周3次,每次3组,每组12个)
  冲击运动:快走时加入30秒跳跃(每日5~8次)
  平衡训练:单腿站立(从扶墙到闭眼渐进)
  运动处方需遵循“FITT原则”:频率(每周5次)、强度(微汗状态)、时间(30分钟/次)、类型(组合式)。
  三、风险管控:被忽视的“骨骼杀手”
  隐形钙流失:控盐(<5g/天)、限蛋白(1~1.2g/kg体重)
  激素干扰项:戒烟(尼古丁抑制成骨细胞)、限酒(每日<25g乙醇)
  药物影响: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需监测骨密度
  四、监测预警:骨骼的“年检”制度
  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骨代谢三项”检测(CTX、P1NP、25羟维生素D),骨密度检查应选择DXA检测腰椎和髋部。对于骨量减少人群,可采用FRAX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制订干预方案。
  预防骨质疏松是场“持久战”,需要营养、运动、监测的协同作战。从现在开始建立“骨骼健康档案”,通过每天10分钟专项锻炼+科学补钙+年度检测的“防骨松三件套”,让骨骼强度与年龄“逆生长”。
  记住:对抗骨质疏松的最佳时机,永远是现在。
  (马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