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涂亚威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一双制作精良的戏靴,不仅考验着“角儿”的台上功夫,更考验着制作者的匠心与精益求精的追求。历经数代人传承,“汝艺戏靴”到了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涂亚威手上。
近日,记者在位于汝南县三桥镇溱头河村的汝艺戏剧用品厂内看到,涂亚威正穿针走线,手眼合一,290层麻纸在他手下码得齐齐整整。
“传统大戏是一代代戏迷们趋之若鹜的不舍情结,而甘居幕后的制靴人更是传统戏曲链条上重要的一部分。”戏曲演员的手眼身法步,需要日复一日地训练和配合,而脚下的这双靴子合不合脚,直接影响着演员的舞台表现,不可谓不重要。涂亚威说,从小耳濡目染戏曲之美,他从原本的抗拒到最终心甘情愿地接纳家族的这份“祖业”,的确经历过一段难熬的过程。
“看着同伴外出打工,一个个通过双手发家致富,而我独守着这份手艺,确实需要一颗大心脏才能看到戏靴的前景。”涂亚威一边说一边眼疾手快地干着活儿,他正根据演员量身定制一双戏靴,首先制作靴鞋样板,裁剪鞋底牛皮材料,然后制作鞋胚,再根据样板选择纸张的数量,随后经过切样、合麻线、穿麻线、鞋底打孔、割口、纳制鞋底、修边打磨、鞋面裁剪、上鞋面缝纫、上鞋、楦鞋、烘鞋、抹粉等最终制作完成一双光彩夺人的靴子。
“每当想到自己的产品能够在舞台上为戏剧人服务,尤其是得到他们的肯定的时候,我就非常开心。”涂亚威说,根据舞台上生、旦、净、末、丑不同角色,根据南方戏、北方戏的不同讲究,制作的有精美的老生靴和登云履老生靴、虎头靴和虎头鞋高底靴、绣花鞋和绣花快靴、武生快靴、花旦鞋、戏剧僧鞋以及影视靴、影视古装靴、影视蒙古靴等等。
如果说一代代老艺人坚守的是一份不变的初心,那么作为年轻一代的手艺人,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用前瞻性的眼光将更多的科技融入传统手艺中,包括独特的审美、精细的分工与圈内圈外的对接与碰撞。在变与不变中求变化,在传统与现代中守住传统,与时代接轨,与戏曲的走向契合,将属于戏曲人的美通过脚下的一双双戏靴起到增辉的效果,是包括涂亚威在内的艺人渴求的价值体现。伴随文艺的繁荣,纯手工技艺也需要科技的加持。
“因为客户需要量大,所以我们引进了制鞋机器代替部分人工,像绣花技术。采用传统绣花技术一个是费时费力,更多的是质量很难保证。”在涂亚威的努力下,他们生产的戏靴既有满足个体需求的高端货,也有普罗大众的中端产品,这样能够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纯手工制作戏靴,以麻纸取代木板,使鞋底变轻,不崴脚,着地也不出现咕咚咕咚的响声。”作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涂亚威的父亲涂全新告诉记者,“汝艺戏靴”坚持“手工做的才够韵味”的理念,一针一线,手工锻造,其产品各式各样,都是纯手工制作,不可打印复制,其中手工制作厚底靴与市面上常见的朝靴不同,靴底是数百层用麻纸一层牛皮压制而成,在舞台上行走起来,具有轻便、稳当、有弹性、不易崴脚等特点,因而受到越来越多戏曲人的喜爱。
“目前,90%的戏靴销售到外省如浙江、福建、江苏、广东、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的各大剧团和商店,我们还为一些著名戏曲演员定制戏靴,让我们的手艺焕发光彩。”涂亚威脸上自信满满。
在这里,量身定制成了“奢侈品”的代名词,而一代代戏曲人台前幕后的故事,“汝艺戏靴”绝对算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