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1日
王新立印象
  文/王众胜
  和汝南县作家协会主席王新立相识,已是多年前的事了。那年,县文化馆在服务楼举办文学创作学习班,我们首次相遇。那时的王新立,还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记得那次培训班上,他递交的作业是几首诗歌,每首诗写得都不长,二十行左右。与会的几位老师在看了新立写的诗后连声赞叹:小小年纪能写出这样水平的诗,了不起。就是在那个创作班上,年龄最小的王新立,给我留下了虚心爱学的深刻印象。
  创作班结束后,我们就分别了。由于我在偏远的乡村小学教书,路途远、工作忙,想去县城就像去趟北京一样不容易。这样一来,我和新立一分别就是几十年再没见过面。不过,我始终在关注着他,时常能从《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上看到他发表的文章。从发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写作的进步,而且是不小的进步。后来,听说他被借调到县广播电视局工作,再后来,又听说他调到县政府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还出版了两本个人作品集《荷花塘畔的足迹》和《远逝的乡韵》,真为他取得这样的成绩高兴。
  我几年前退休后,参加了县老干部局牵头成立的老记者协会。我有时间了,进城的次数也多起来,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和新立联系上了。40多年了,新立的脸上也有了时间的印记,当年那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只能在记忆中了,坐在眼前的已是一位稳重成熟谦和宽厚的中年人了。我知道新立很忙,但每次找他,他总要和我聊,当然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一开口就是谈文学。在新立的办公室里,我得到了他的第三本个人专集《亲近你,汝南》,进一步知道新立这些年创作颇丰,已成为汝南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现在,他已成为汝南县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在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作为土生土长的汝南人,我读他的作品倍感亲切。作品写出了童趣、亲情,写出了人生的五味杂陈。有些篇章写得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像《清明雨》《目光深处的痛楚》;有些篇章写得朴实可亲,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像《穿绿邮衣的小伙》《最痛莫过如此》《偷书》《隔代亲》《我的文学梦》等。新立在文章的构思、写人状物诸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读新立的文章,有的让人深思,有的让人觉悟,有的让人得到启迪和教诲,有的让人领略到深刻的哲理。在读这些文章时,让人能感受到新立是用感恩之心在写文章。
  2017年3月,汝南县作家协会换届选举,王新立被选举为县作家协会主席。虽然县作协主席不算什么官,但担子还是非常重的,要抓好一个县的文学创作。怎样抓?我在为新立感到高兴的同时,也真的有些为他担忧,事实证明,新立的工作做得还是很扎实的。就是说,他把文学创作工作抓在了点子上,要抓文学创作,必须有一支文学创作队伍。还必须有一个让会员施展和成长的平台,或可称为创作园地。在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的大力支持下,他创办了《天中山文艺》这样一份地方性文学内部刊物,使之成为一个团结全县文学爱好者施展才华和成长的平台。
  为办好《天中山文艺》,王新立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完成每天的政务工作后,经常见缝插针,牺牲休息时间,为《天中山文艺》开展组稿、审稿、校对等繁杂的工作。这需要敬业、需要吃苦耐劳,操心费神。我读过多期的《天中山文艺》,里面基本没有什么错字漏字。新立说每期的清样他至少要审阅3遍。他这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人佩服,没有他这种态度,就不会有这高质量的《天中山文艺》。
  《天中山文艺》应该说是一本办得比较好的杂志,作为一个县级文学艺术刊物,办成这样,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天中山文艺》栏目设置合理,既突出了以文学为主的办刊宗旨,又照顾到文艺刊物的属性,每期除重点发表一定数量的小说、散文、诗歌外,还刊登传说故事、小戏曲,以及微型电影脚本。刊物开本大气,装帧美观,印刷精美,内容丰富,让人交口称赞。
  新立在对刊物内容的编排上颇具匠心,每期的《特别推荐》栏目,是一些名人大家的作品,像邵丽的《城外的小秋》《老革命周春江》《蒋近鲁的艺术人生》,还有刘庆邦等其他名家的作品。这些名人大家的作品波澜老成,气势雄壮,功力深厚,无论从谋篇布局、语言表达,还是人物刻画、细节描写,都可称上乘之作。《天中山文艺》刊登的这些高质量的作品,对业余文学创作爱好者来说,是前进的方向,是有机蔬菜,是牛奶,是面包,在阅读中汲取营养,对业余文学创作爱好者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新立的良苦用心。
  天无言则四时雨,地无语则万物生。新立依然在默默无闻地、勤奋地劳作着,为他的工作,也为繁荣汝南的文学创作。我深信,新立的汗水不会白流,心血不会白费。你看,在《天中山文艺》这块园地里,那一棵棵文学小树沐阳浴露,舒枝展叶,充满生机,正茁壮成长呢!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