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2日
“凤凰涅槃”书写“两山”实践生态答卷
——全国城市党媒“‘两山’新画卷 幸福尧治河”新闻采风活动见闻
    媒体记者参观中国磷矿博物馆

    矿洞变农场

    矿洞变酒窖

    尧治河村生态修复绘就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丽画卷

    初春的尧治河村居民区

  全媒体记者户向阳
  探寻山乡巨变,共话“两山”答卷。3月27日、28日,由《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尧治河村委会主办,襄阳市融媒体中心、尧治河集团、太湖湾智库承办的全国城市党媒“‘两山’新画卷幸福尧治河”新闻采风活动在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举行。
  来自14个省份的近百家城市党媒的记者深入村庄、矿洞,实地探寻这个昔日以矿业为支柱产业的村庄,如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实现从“劈山开矿”到“生态富民”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山区幸福村”。
  党建引领 山村创奇迹
  “党员能吃苦,党员能吃亏,党员能奉献。”在尧治河村创业路的山壁上,大红的宣传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不远处的尧治河水库,鲜红的党旗和修水库的场景雕塑形象逼真,雕塑下面“筚路蓝缕、以启山林”8个大字彰显着水库建设的艰辛和不易,也代表着尧治河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尧治河村地处湖北保康、神农架和房县三县(区)交界处,版图面积3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0亩。这里平均海拔1600多米,“山大梁子多,出门就爬坡”“四月雪、八月霜”是这里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1988年,全村仍然是“吃的供应粮,穿的烂衣裳,点的煤油灯,住的破草房”,人均粮食不足300斤,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既不通路,也不通电。
  从1988年起,以孙开林为党委书记的党委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向恶劣的生存环境挑战,凭着愚公移山的毅力,发扬“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和谐创业、科学发展”的尧治河精神,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筑坝办电、改田建园、兴工办厂。
  经过近30年的艰苦创业和快速发展,尧治河村终于甩掉贫困的帽子,创造了贫困、边远、高寒山村的发展奇迹,现拥有3个国家4A级景区、10个文化博物馆,获得20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中国山区幸福村”。
  矿山修复“伤疤”变“氧吧”
  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上,温馨静谧的鸟巢小舍,错落有致的乡村院落,翠竹掩映的山间步道……曾经满目疮痍的尧治河村矿区已经变身为云岭假日民宿。
  1988年,海拔1600米的梨花山戴家湾矿区的一声炮响,正式宣告尧治河人从此开始告别“吃救济粮、穿破衣裳”的穷日子。但此后的10余年间,村里的沟沟壑壑堆积起数十万立方米的废石、废渣。
  在“两山”理念的启发和感召下,该村党委认识到,只有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的基础上开发矿产资源,最大限度地恢复和留住尧治河的绿色,让大矿区变成大景区,才能造福子孙。
  尧治河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开始生态治理、绿色转型,不仅3次修改《村民自治章程》,还先后关闭15个露天采矿点、8家矿粉厂,累计投入近3亿元,实施水土治理、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生态恢复率达96%,森林覆盖率达95%。
  尧治河第一个露天磷矿开采点戴家湾矿区如今已绿树成荫,过去裸露的岩壁现被爬藤植物覆盖,穿过矿区的道路成为连续几届“尧马”的经典赛段。据村环保站负责人介绍,矿区周边负氧离子浓度已提升至每立方厘米2万个,吸引30余种鸟类在此栖息。
  从矿山到青山,尧治河人10年不辍,将“伤疤”变成了“氧吧”,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变。昔日的矿区如今成为集生态观光、运动休闲、避暑度假于一体的4A景区。
   创新转型 矿洞变“福地”
  尧治河村是全国知名磷矿开采区,最高峰时全村有大小矿洞60多个,总面积超40万平方米。经过30多年的开采,绝大部分矿洞被封闭废弃。
  如何找到废弃矿洞循环利用的新途径?对此,国内外虽有不少探索,但难题众多、进展缓慢。
  敢为人先的尧治河人,从2016年开始先行先试,探索发展“矿洞经济”。
  矿洞变景区。废弃多年的老屋沟矿区主矿洞摇身一变,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神话故事大观——三界洞天景区。整个景区占地约1.8万平方米,用五彩斑斓的灯光、奇特的钟乳石、传说中的人物造型、植物和69个故事场景,将天上、地下和人间的神话故事串联成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探幽访胜。
  矿洞变农场。走进矿洞,阵阵香菇的清香扑鼻而来。洞内铁架上,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香菇破袋而出,鲜嫩欲滴。2024年,该村十几个矿洞共种植150万棒食用菌,实现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利润2600多万元。今年计划投资3000多万元启动洞栽食用菌三期工程,种植规模将达300万棒。
  矿洞变酒窖。外地的白酒生产商相中了矿洞独特的恒温恒湿环境,利用村里废弃矿洞建起了华中地区最大的洞藏白酒基地。
  据了解,全村可利用的矿洞带约52公里,目前已经开发利用近20公里。全部开发利用后,将形成集无公害食用菌和蔬菜种植加工、洞藏酒系列主题景区、文化休闲娱乐业态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群,年产值可达50亿元,年利润可达5亿元。
  废弃矿洞已经转化为尧治河村的宝贵资源和绿色资产。“矿洞经济”正在成为尧治河发展转型的新赛道和展示转型发展成果的“绿色长廊”,同时也为全国老矿区践行新发展理念探索了新路径。
   文化铸魂 一村建“十馆”
  在尧治河村蜿蜒陡峭的旅游公路上,但凡路边有开阔平坦的地方,就一定建有博物馆或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展示馆、休闲广场。
  “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明天靠文化。”这是挂在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开林嘴边的口头禅,它直观明了地诠释了尧治河村的崛起与蜕变。
  通过回填矿区等措施,尧治河村建成了中国磷矿博物馆和尧治河农耕文化博物馆、水电博物馆、崖柏艺术博物馆、胶片电影印象馆、创业馆、村史馆、党史馆、毛主席像章纪念馆、尧文化体验馆、地质公园、日月广场、法治广场等场馆和广场。
  别具一格的党史馆,是该村与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项目。这个名为“复兴之路”的情景式党员教学课堂,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途中的经典故事和场景,从书本和全国多个省份“搬”到尧治河绵延12公里的山谷边。
  这些被称为“一村十馆”的文化工程,以及同步建成的4大谷26峡等70多处景观,擦亮了“村在园中、厂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尧治河和美乡村品牌。
  如今,尧治河村是湖北省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基地,全国有15所高校将这里作为“思政课”教育实践基地。
  近两年来,尧治河旅游度假区每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接待中小学生研学团队超130批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1.2万元,旅游综合收入5亿多元。2024年,旅游等第三产业产值已占尧治河村生产总值的30%。
   追梦不止 幸福满家园
  尧治河村的尧帝神峡景点有三湖,分别是寻梦湖、追梦湖、圆梦湖。游客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尧帝父子治山治水的踪迹,而且能感受到以孙开林为代表的尧治河人秉承尧帝治山治水精神,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的风貌。
  过去,穷山恶水的尧治河没有路,让村民们吃尽了苦头。如今,140多公里的环山公路连通各处山峰、各个景区、各个居民小区。路面平整安全通畅,路旁四季花木葱茏。
  走进该村居民小区,一栋栋漂亮的乡村别墅让人眼馋,全村160多户、700多名村民无一例外地住上了别墅。
  尧治河村现有磷矿开采、精细磷化工研发、水电、旅游、酒业、餐饮服务等26家集体企业,不仅让村民不必外出打工谋生,而且吸引了周边群众和不少大学生到这里创业发展。
  村里还创办了“三福公司”,免费照护那些身体不好、智力不全、无依无靠的村民,至今已有20多年。
  这是一组令人羡慕的数字:202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5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万元,村集体纯收入4.2亿元……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十大幸福村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
  尧治河村人用行动证明了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枷锁,而是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他们为资源型地区践行“两山”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本版图片由襄阳市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