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实验小学慎阳路校区
五(6)班 刘梓彤
“我爱你,中国!”诗人阿紫在《读中国》中的深情告白,道出了新时代青少年对祖国文化的炽热情怀。当我们在字里行间“读感恩的中国”“读思念的中国”,更在非遗传承的实践中触摸到中华文明的温度。夜空中绽放千年光华的“打铁花”、寒光里辉映大国工匠精神的棠溪宝剑、耳畔间余音绕梁的河南坠子……这些非遗瑰宝正如阿紫笔下“祖先钻木的火种”,照亮着新时代少年的文化传承之路。
红色革命老区确山。1600℃的铁水被击向夜空,化作满天星辰。“民间焰火之最”的打铁花技艺,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文化“浴火重生”的壮美。正如阿紫诗中“用四大发明的奇迹,唤醒胸口沉睡的雄狮”,非遗传承人用坚守与创新,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在“新时代好少年”读书活动中,通过VR技术我再次回味了5年前老乐山亲历打铁花的制作过程,科技与传统交融中,感受着“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的壮阔情怀,我深深感受到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
嫘祖故里西平。紧跟阿紫《读中国》“沿着甲骨文沧桑的纹理,驾驭历史的长车”的脚步,棠溪宝剑的铸造工艺正一丝不苟地重复着这样的“驾驭”,又融入现代审美,让“中国九大名剑之首”在当代重现锋芒。
博物馆中,我们耳濡目染,体验着“千锤百炼”的锻造过程,领悟了“青松气质,红梅品格”。这种体验式学习,让非遗传承从“博物馆式保护”转变为“活态传承”,印证着阿紫笔下“读团结的力量,读让我们众志成城的辉煌的中国”。
阿紫诗中“读中华的崛起,读复兴的希望”,正是对我们这一代少年最真切的期许。新时代新少年,滚滚洪流,舍我其谁?让我们肩负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重任,以非遗为媒,以青春为笔,努力绽放新时代少年的光彩,奋力书写“我爱你,中国”的崭新篇章。
(小记者证号:24002724)
(指导老师: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