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7日
2025年大麦中后期田间管理
  郜战宁
  当前我市大麦正处于灌浆期,这是大麦籽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期。针对当前我市近十天没有有效降雨、气温偏高、旱情加重的情况,田间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养根护叶促粒重,防虫治病稳产量。针对我市大麦生长情况,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和河南省甘薯杂粮体系驻马店大麦试验站提出以下田间管理措施。
  1.适时浇好灌浆水,浇水时应控制水量,不宜大水漫灌,适时小水浇灌、喷灌或滴灌,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抵御干热风的危害,保证大麦籽粒正常灌浆,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其间,浇水应特别关注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前浇水,以防倒伏。不具备浇水条件的田块,可以在灌浆期及时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或黄腐酸钾等叶面肥,增强大麦抗干热风能力,增加籽粒充实度。
  2.密切关注田间病害:针对纹枯病、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发病田块,可在发病初期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50ml或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60g,加水30~40kg,根据发病早晚和流行快慢可连续喷药1~3次,喷药间隔7~15天。如果喷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喷。
  3.科学防控田间蚜虫:大麦抽穗后每百穗蚜量达到或超过500头时要及时防治,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g、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g或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80ml,加水30~45kg喷雾,发病较重的田块可间隔7~10天再喷施1~2次,注意调换施药品种。
  4.落实“一喷三防”:结合病虫防治,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50~200g、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g和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g,加水30~45kg喷雾。“一喷三防”喷洒时间可选择晴天无风的上午9~11时或下午4时以后喷洒,每亩喷水量不得少于30kg,要注意喷洒均匀。大麦扬花期喷药时,应避开开花授粉时间,一般在上午10时以后进行喷洒。喷洒前应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喷洒后24小时内下雨,导致失效或效果降低。
  5.强化防灾减灾,有效应对后期倒伏。后期大麦茎秆更加脆弱,倒伏后会造成白粉病等喜湿性病菌大肆浸染繁殖,病害发生严重。所以对于倒伏的麦田,要及早喷施三唑酮等杀菌剂,减轻倒伏病害的次生危害。灌浆中后期倒伏的麦田可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混合液,增强植株抗性和光合能力,促进大麦粒重的提高。
  6.适时收获,确保高产高效。青贮大麦收获应在乳熟末期到蜡熟初期,茎秆为绿色时进行,有利于保证青饲料的营养和品质;啤酒大麦收获一般在蜡熟末期;饲料和食用大麦收获可在大麦完熟期进行。收后及时晾晒,当籽粒含水量低于12%时包装入库,并依照大麦用途分类储放,避免受潮、虫蛀和霉变,保证大麦品质和效益。
  (作者系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省甘薯杂粮体系驻马店大麦试验站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