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华(左一)与扮演梁祝的演员在一起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凡有井水饮处,皆可说梁祝”。站在汝南县梁祝镇梁祝文化园里,骆玉华心中感慨万千。他自幼便熟知梁祝传说,不遗余力传承这一经典传说,让国家级非遗项目梁祝传说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作为刚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骆玉华既有喜悦,也有沉甸甸的责任。梁祝传说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梁祝镇这片土地上妇孺皆知。20余年来,骆玉华深入挖掘梁祝文化,遍访民间艺人,博采众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说、唱、演完美融合的讲述技艺。身为梁祝传说代表性传承人,他积极发掘人才、培养新人。同时,他踊跃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梁祝文化公益活动与社会活动,积极推动“梁祝文化进校园”,还走进村庄、社区、工地、田间地头等进行讲解。
五代接力,梁祝传说永相传
骆玉华在梁祝镇出生,先后就读于汝南县梁祝镇徐坡村小学、庞庄村中学、汝南县第三高级中学。汝南素有“中国梁祝之乡”的美誉,当地流传着诸多梁祝的凄美故事。学生时代的骆玉华就对梁祝传说兴趣浓厚。1984年至1992年,他回到梁祝镇庞庄村担任小学语文老师。出于兴趣与教学需要,他时常组织“梁祝故事会”,还带领学生前往附近的梁祝墓现场讲述故事。1992年至今,他在梁祝镇科技文化服务中心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对梁祝传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愈发认识到传承这一民间瑰宝的重要性。此后,他开始主动结识众多说唱梁祝的老人,与老一辈梁祝传说传人沈海林、陈丙义、李狗留等结下深厚情谊。他虚心求教,钻研梁祝传说的讲述技巧,并结合自身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梁祝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中。
1996年,骆玉华拜沈海林为师,深入研习老师的讲述技艺。在继承老师技艺的基础上,他广泛汲取当地民间艺人的长处,进一步丰富完善故事情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讲述风格。这种风格凸显方言俚语歌谣,融“说、唱、演”于一体,极具汝南地方特色,最终形成了以“撞柳殉情、分墓而葬”为核心内容,凸显方言俚语歌谣讲述风格的汝南版梁祝传说。1996年至1998年,他加入驻马店市组织的梁祝文化调研团队。从2012年起,他开始选拔人才、收徒授艺,重点培养了第五代传承人赖新生、刘继承等人。第一代传承人沈金发、第二代传承人沈高生、第三代传承人沈海林,皆为汝南县梁祝镇沈庄人。他们口口相传的梁祝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细节感人。与其他地方的梁祝传说不同,这里以祝英台撞柳而死、梁祝分墓而葬为结局,情节更为凄美动人。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骆玉华对第五代传承人赖新生、刘继承赞赏有加。他表示,二人讲述的梁祝传说内容完整、技艺娴熟、语言流畅且风格各异。赖新生于2019年师从骆玉华,他性格开朗、风趣幽默,能够完整掌握并讲述梁祝故事,技艺娴熟、语言流畅,常加入当地俚语。讲述时,他绘声绘色地描述故事情节,形成了诙谐风趣的讲述风格,极具吸引力,便于记忆与传播。刘继承同样在2019年师从骆玉华,他的讲述风格清新活泼,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模仿故事中的人物,配合丰富的手势,讲述起来生动形象、惟妙惟肖。
2021年,在骆玉华的推动下,梁祝镇建成了500平方米的梁祝传说传习所。依托传习所,集中展示与梁祝文化相关的历史知识与实物,开展梁祝传说收徒传习活动。骆玉华还经常前往梁祝传说遗址、附近村庄,结合风物遗址为当地群众讲述梁祝传说。他频繁走进雷庄小学、庞庄小学、马南小学等,举办“梁祝传说故事会”,讲述梁祝传说上百场次,同时选拔学生苗子,传授“梁祝传说”讲述技艺。
独特地域,凄美故事韵悠长
骆玉华全面掌握了梁祝传说的核心故事。他不以汝南梁祝传说特有的“化蝶”为结尾,而是以祝英台撞柳殉情和隔路分葬作为结局。他不仅能生动讲述,还能深入剖析这种结局与当地民俗习惯、民俗心理的关联。对于当地祝英台化身于白衣阁的传说以及白衣阁祭拜习俗,他也有着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他讲述的故事,体现了汝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了当地民众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顽固势力的愤懑,也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地方习俗的激烈碰撞。
骆玉华对梁祝传说相关的地方风物、遗址遗迹如数家珍,包括朱董庄、曹桥结拜处、红罗山书院、一步三孔桥、鸳鸯池、京汉故道、梁山伯墓、泪井、泪竹、英台下轿处、英台撞柳处、祝英台墓、白衣阁等20多处。他掌握的核心技艺别具特色:一是凸显汝南方言、俚语和歌谣,擅长将汝南的动植物、器物、风物遗址等名称、别称融入故事中。例如“高的是秫秫(高粱),低的是棉花”“桑树勾担(挑水的扁担)柏木桶”“到夜晚两个同歇一个窝(房屋)”“一天就长一大把,两天就长一小掐(一小捆)”“黑子红瓤一窝沙(沙瓤西瓜)”等,形成了极具汝南地域文化特征的讲述方式。同时,他吸收汝南稀有剧种“罗卷戏”以及曲艺、民间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表达丰富细腻,形成了集说、演于一体的“骆氏”讲述风格。讲述时,他的语气和表情会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而变化,生动形象地展现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让听众身临其境。比如,用喜悦的情绪讲述“十八里相送”,舒畅愉悦;用凄婉的情绪讲述梁山伯绝望而死,悲凉哀怨、凄苦孤独;用悲痛的情绪讲述英台撞柳殉情,忠贞不渝、悲壮激烈。
多方发力,梁祝文化绽光芒
骆玉华长期扎根汝南基层乡镇,坚持不懈地为当地民众讲述梁祝传说。由于他的长期坚守,多次荣获汝南县“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他参与驻马店市梁祝文化溯源工作,为汝南县成功申报“中国梁祝之乡”、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作出重要贡献。他四处奔走呼吁,参与梁祝传说遗址的整理、修复工作。
“一曲断肠处缕缕梦魂萦曹桥,三春倚窗时丝丝心绪伴蝶影。”这是进入汝南县梁祝文化园牌楼上的一副楹联,如泣如诉地讲述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感人故事。与梁祝镇相邻的和孝镇、常兴镇、三桥镇境内,都流传着梁祝的相关传说。祝英台故里、梁山伯故里、马文才故里、梁祝双墓、红罗山书院、曹桥结拜处等梁祝传说的遗迹,遍布在这些乡镇。
骆玉华利用村民农闲和农活歇息时间,组织开展“梁祝传说故事会”,近两年,累计在乡村、社区、工地讲述梁祝故事70余场次。他积极参与政府“送戏下乡”公益演出活动,在汝南县推出“我来给您讲梁祝”专题节目。
骆玉华全程参与当地梁祝遗址的保护工作。梁祝遗址从1996年开始保护维修,到2018年在保护基础上重建。目前,当地在梁祝遗址上建成了占地面积600多亩的梁祝公园。公园现存遗址有梁祝二墓、英台下轿处、英台撞柳处、泪井、泪竹、京汉故道、一步三孔桥、鸳鸯池等,已对外开放。
近年来,骆玉华积极参与汝南县梁祝文化的楹联、碑文等文字编写工作3次,共撰写26篇。他还积极投身梁祝镇的梁祝主题文化建设,从规划到实施,从文化标识标牌到镇容镇貌,都积极参与其中。如今,梁祝镇古色古香,梁祝大道、连理路、京汉故道在镇里纵横交错。
近年来,骆玉华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制作梁祝文化展板,在汝南县开展梁祝专题展示宣传。自2011年起,先后参与三届梁祝文化艺术节组织工作,负责梁祝祭拜等环节;2012年,参加大河网与河南省群艺馆共同举办的“浪漫七夕,为爱高歌”大型晚会,为观众讲述“梁祝故事”;2021年,参加驻马店市文联、民协等举办的“守护与传承,重走文化保护之路”活动;同年,参加驻马店市文化部门和汝南县人民政府举办的“梁祝文化大讲堂”宣讲活动;1996年至199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策划的《千古绝唱出中原——梁祝故里寻迹采风》专题片拍摄;2020年7月,参加河南省教育厅电教馆摄制组策划的电教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工作。
骆玉华还先后前往马北等10多个自然村,撰写走访纪实《追寻汝南梁祝风物,见证天中爱情绝唱》。他根据口述整理出梁祝故事《梁山伯祝英台传说》,入选驻马店市政府组织的驻马店市“十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