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逝之
5月的正阳县城,轻风卷着杨絮掠过柏油路。小涂站在汽车站前,望着面前陌生的高楼大厦,行李箱拉杆在他手中微微发颤。不知道这是他离开家乡的第几个年头,但这是他第一次带着要出版的小说休假回家。
数年前,18岁的小涂揣着高中毕业证,跟着同村的老周踏上了开往苏州市的大巴。临行前,母亲把攒了半年的钱塞进他的行李,父亲蹲在门槛上抽着烟,只说了句:“在外头,好好干,别惹事。”
工业区的电子厂车间里,流水线上的零件永不停歇地滚动,小涂的那双手机械地组装着电子元件,大脑里却时不时想着构思的小说。
下班了,他赶紧回到宿舍,用圆珠笔记录下大脑里反复思考的精华——老师傅藏在工具箱里的降压药,四川妹子哼的川剧小调,还有夜班时窗外忽明忽暗的霓虹灯…
宿舍的夜晚格外漫长。多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呼噜声此起彼伏。小涂把电筒轻轻打开,借着微弱的光写小说。有次灵感突至,他怕吵醒工友,竟裹着外套蹲在走廊里,冻得直打哆嗦,却浑然不觉。他的第一篇小说投出去后石沉大海,第二篇、第三篇也都杳无音信。退稿信像雪花般飞来,最狠的一封点评写到:“语言粗糙,情节老套,毫无文学价值。”
转机出现在几年前的冬天。工厂因疫情暂时停工,小涂被困在宿舍几个月。百无聊赖之际,他开始整理这些年写的手稿,意外发现自己的文字竟有了蜕变。他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写成了关于农民工的中篇小说。
这次投稿,他收到了编辑的回信:“故事真实动人,但结构需要调整、文字还得提炼。”兴奋之余,他白天打零工,晚上修改稿件,常常写到凌晨三四点。
前不久,在和主编沟通后,小涂等来了好消息。一家知名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小说。当他的家人知道后,也忍不住为他感到高兴。
小涂的父亲在家里办了庆功宴,拍着他的肩膀说:“咱家竟然出作家了!”更让他惊喜的是,小说一经出版,便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还获得了约稿连连。
如今,站在家乡的土地上,小涂感慨万千。数年时间,他从流水线上的打工仔变成了技术工人,又在工作间隙笔耕不辍,写出来的作品慢慢得到了认可,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推开家门,年迈的母亲正在灶台前忙碌,驼背的父亲坐在小方桌旁,戴着老花镜翻看他的小说。“写得不错。”父亲头也不抬地说,“有些地方,还可以再详细一点儿。”
小涂笑了笑,走进自己的房间。墙上还贴着高中时的作文奖状,书桌抽屉里,那本泛黄的笔记本依然静静地躺着,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的青春与梦想。
晚上,小涂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创作新的小说。这次,他想写一个关于农村在外打工者坚持与梦想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正阳县淮河边的农村故事。键盘敲击声中,他仿佛又回到了苏州市的车间,回到了那些为梦想奋斗的夜晚。墨痕未冷,梦想依旧,他知道,自己的故事,还在继续,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