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中小学高级教师、驻马店实验小学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
巧设学习路径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飞翔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像一双眼睛帮助学生更清晰有序创造性地观察生活,正如数学家毕达格拉斯所说:数学的规律是宇宙的规律。小学阶段的思维培养是为孩子未来成为理性决策者、终身学习者和创新思考者埋下的种子。
数学学习本质上是对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系统分析等思维模式的训练,这些能力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底层工具。小学阶段是儿童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系统的数学思维训练能有效地促进认知的发展,从解题到解决问题,数学思维教会学生如何拆解复杂问题,比方说分步骤解决应用题,建立模型。如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验证结果;如逆向代入检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筛选信息、分析数据、理性决策的能力都依赖于数学思维的支撑,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必需。
从生活情境出发,培养问题意识
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场景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比如创设购物情境,有人民币20元钱,预算买文具(橡皮3元/个,笔记本5元/本),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分析怎么买划算?比如创设家庭装修方案,测量房间长、宽,计算铺设地板需要多少块瓷砖?(渗透面积与除法概念。)
游戏化学习激发兴趣
通过数学游戏、谜题或竞赛,让思维训练更具吸引力。例如举行24点游戏,用四个数字,通过加减乘除凑出24,锻炼计算灵活性和速度。利用七巧板培养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力。数学迷宫:如一笔画四条直线穿过九个点,突破常规思维。
开放式问题,鼓励多路径解决
设计无固定答案的问题,倡导一题多解。问题:用12根火柴拼出5个正方形,答案可平面或立体。设计任务:计算组合图形面积(鼓励使用分割、填补、平移等多种方法)。
动手实践,联结抽象与具体
通过操作实物和实验理解抽象概念。比如教学分数时:用折纸或切披萨来演示1/2与1/4的关系。学习几何图形时:用牙签和橡皮泥搭建立体图形,研究棱与面的关系。学习数据统计时:记录一周天气,自制条形统计图并分析规律。
跨学科融合,拓展思维广度
将数学与语文、体育、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相融合。数学与美术融合:用对称图形设计剪纸或研究画作中的几何。数学与科学融合:记录植物生长高度,制作折线图并预测趋势。数学与文学融合:创作数字谜语或数字童话故事。
培养说数学的能力
让学生讲解思路,促进思维外显化。小老师活动:轮流让学生讲解解题过程,同伴提问补充。思维可视化训练:如用思维导图梳理“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区别”。体现思维的辩论赛:如“无限循环小数0.999……是否等于1”?
以上方法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路径,关键点是要关注学生思维的亮点,给足时间避免急于给出答案,要的是过程,而非仅看结果。通过以上方法,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养成质疑、联想、创新的思维习惯,为未来学习奠定基础,让数学学习变得既好玩又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