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永奇)“三夏”时节,上蔡县大路李乡湾李村的凉亭里,县、乡人大代表李海涛正卷着裤脚与村民们唠嗑,不远处,新修缮的灌溉渠水流潺潺,映着乡亲们舒展的眉头——这是大路李乡“村民议事亭”的日常场景,也是人大代表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生动缩影。
每周三的“议事日”由乡人大代表轮值驻点。不同于传统会议室的正襟危坐,村民们围坐在古色古香的凳子上,端着搪瓷茶缸自由发言。今年2月关于农田灌溉渠改造的讨论中,72岁的李大爷提出的“分段施工”建议,经代表整理,并融入沟渠连通的议案中,在3月份的乡人代会上,被票决为民生实事项目。近一年来,“村民议事亭”累计开展活动48场,收集意见建议127条,现场解决问题89个,成为乡亲们“遇事想得起、说事找得到、办事靠得住”的暖心平台。
在大路李乡,“村民议事亭”既是议事场,也是调解室。代表们亮明身份、挂牌上岗,用“拉家常”的方式化解矛盾:针对留守老人赡养纠纷,代表联合司法所开展“法律夜校”;为解决土地流转争议,代表带着丈量仪实地勘测;面对婆媳矛盾,代表请来“乡贤调解队”温情疏导。去年秋天,因灌溉用水引发的跨村纠纷,正是通过乡人大代表、自然资源所所长田卫锋牵头的“田间调解会”,现场划定用水时段,避免了一场群体性冲突。数据显示,大路李乡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从2022年的68%提升至2024年的92%,“有事找代表”成为村民共识。
“李代表,你答应的路灯啥时候装?”“王代表,俺家低保审核通过没?”每个月的“代表接待日”,大路李乡人大代表联络站都会迎来“考问团”。代表们拿出“问题销号台账”,逐条汇报进度:“路灯招标公示了,下月初开工”“低保材料已提交,周三前给答复”。这种“开门办民生”的方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阅卷人”。
“坐的是青石板,暖的是百姓心。”乡人大主席赵军飞感慨地说,“我们把代表履职‘考场’设在田埂上,就是要让乡亲们看见民主不是空话——小到路灯坏了、沟渠堵了,大到产业怎么选、村子怎么建,代表都在用心听、用情办。”数据显示,大路李乡人大代表年度履职群众满意度达98.6%,21名代表被评为“群众贴心人”,3条建议入选乡政府重点督办事项。
当暮色浸染田埂,湾李村的议事会还在继续。月光下,代表们与村民算计着新一季的庄稼收成。这些沾满泥土的“板凳会议”,正以最质朴的方式,书写着乡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