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20日
蕴农植保
攀高向新 构建农业服务生态圈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闫宏伟 倪迎娟
    技术人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通讯员 韩旭 李怡漫
  在市高新区,河南蕴农植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蕴农植保”)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这家成立仅7年的农化企业,从注册资本6000万元的初创公司,凭借科技创新、数字化赋能、绿色发展多轮驱动,发展为年营收超5亿元、拥有近200名员工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发展轨迹,堪称传统农化行业向绿色智能制造行业转型的鲜活样本。
  “我们的绿色制造采用清洁工艺减少‘三废’排放,环保合规性成为市场准入壁垒,并回收利用生产废料,降低成本。原药创制与工艺优化突破专利封锁,剂型与应用技术开发高端剂型,提高药效并减少用药量。”日前,生产厂长王干带着记者走进生产厂区,映入眼帘的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零缺陷安全标语格外醒目。
   创新基因铸就硬核实力
  自2018年成立,蕴农植保便以农药研发为核心,构建起集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作为天津联合益农的全资子公司,企业初期依托母公司成熟的国际贸易网络开展农药制剂代工业务。2019年起,蕴农植保启动研发强企战略,先后投入1.2亿元建立生物农药研发中心,组建由博士领衔的研发团队,并与河南农业大学、黄淮学院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在研发投入的支持下,企业在关键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2023年,其自主研发的纳米缓释农药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使药效持续时间延长40%,用药量减少30%。这项技术已应用于公司主力出口产品。同时,企业致力于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的综合性研发生产基地,取得颗粒剂、水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等10种剂型的农药生产许可,且各剂型均有配备独立生产车间,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此外,不同于常规农药生产企业模式,蕴农植保配备有机械设计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PLC工程师、物联网工程师,现有生产装置均为自主设计布局,并独立完成自动化控制设计。
  数字赋能激活产能跃升
  走进蕴农植保智能固体车间,AGV搬运机器人穿梭于立体仓库,MES系统实时监控着18道生产工序,每条生产线仅需3名操作人员。“过去年产1万吨需要200人,现在5万吨产能用工却压缩到134人。”王干介绍,全封闭自动化系统让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97%。
  在研发中心,工程师正在调试新一代纳米缓释农药配方。“传统农药利用率不足40%,我们的微胶囊技术能让药效持续释放20天,用量减少30%以上。”该企业技术总监展示的玻璃器皿中,淡蓝色颗粒正在模拟土壤环境中缓慢释放有效成分。这种获得国家专利的制剂技术,正是企业攻克东南亚、澳大利亚市场的“秘密武器”。目前,蕴农植保的环保农药已进入缅甸、柬埔寨等12国市场。
   绿色理念重塑产业生态
  蕴农植保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前期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环保型作物保护产品项目仓库正在推进,新基地配备智能化生产线,采用DCS中央控制系统和MES生产执行系统,能耗降低18%,生产效率提升25%。2024年8月,企业完成3.55万吨扩建项目环保设施调试,创新的“三废”分级处理工艺,使VOCs排放量较国标降低52%。凭借对绿色制造的坚守,企业在2024年获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进入欧盟市场破除技术壁垒。
  从代工生产到自主创新,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蕴农植保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中国药谷”农化企业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随着“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深入推进,蕴农植保正攀高向新,构建农业服务生态圈,在国际舞台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