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街道人大工委探索“人大代表+商圈”的工作模式,助推风光路商圈业态提质升级、经济持续升温。(资料图片) 全媒体记者张新理
夜幕降临,位于市区风光路中段的北京商场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里不仅是市民休闲购物的场所,更是一座融合商业活力与文旅底蕴的现代商圈典范。
这一繁华景象的背后,离不开驿城区新华街道人大工委的积极探索和各级人大代表的主动作为。他们以“人大代表+商圈”的工作模式推动了风光路商圈实现从“传统商业街”到“城市会客厅”的转型升级。
作为驻马店最早的商业发源地,风光路商圈曾经历过“一铺难求”的黄金年代。但随着城市发展,这个拥有50年历史的老商圈逐渐陷入困境:单向行驶停车难、业态同质化严重、年轻消费者断崖式流失……2022年的调研数据显示,风光路商圈空置率达18.7%,年客流量同比下降27%。新华街道人大工委在2022年度述职评议会上收到多位人大代表提交的关于重振风光路商圈的建议。经过3个月的深入调研,风光路商圈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出炉:即文化赋形重塑商业灵魂、数字赋能升级消费体验、治理赋效优化营商环境。
作为风光路商圈的核心项目之一,北京商场的崛起并非偶然。驿城区人大代表、北京商场董事长刘慧翔敏锐洞察消费升级趋势,以“营商环境优化”和“本土文化解码”双轮驱动,将商场打造成集购物、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我们不仅要提供多元化商品,更要传递天中文化。”刘慧翔说,北京商场在空间设计上融入驻马店本土文化等元素,让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感受天中文化魅力。
风光路商圈的发展并非仅靠单一项目驱动。在驿城区人大代表李华伟的推动下,“隆太新天地”项目通过“数字+”技术打造智慧街区,实现线上线下消费联动;由驿城区人大代表雷勇投资兴建的“雪绒花母婴广场”项目则聚焦母婴经济,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提供一站式母婴服务,填补风光路商圈细分市场的空白。这些项目的实施,得益于新华街道人大工委的精准施策。同时,通过代表联络站智慧平台,人大代表收集商户需求,协调政府资源,推动商圈业态多元化、品质化发展。如今,风光路商圈已形成“大项目引领、中小商户共生”的良性发展生态。
近年来,新华街道人大工委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商圈”的工作模式,组织辖区各级人大代表踊跃投身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等工作。引导人大代表当好经济商圈建设的“宣传员”,及时向商圈经营者宣传法律法规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人大代表当好“联络员”,走近商铺倾听建议,掌握经济发展第一手资料,搭建党委、政府与商户沟通的桥梁;引导人大代表当好“调研员”,组织人大代表围绕辖区商户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6月12日,新华街道人大工委组织辖区人大代表、企业精英和社区居委会党员干部齐聚人大代表联络站,召开人大代表助推商圈提质升级座谈会。面对企业精英抛出的一系列发展问题,特别是经营难题,与会人大代表热烈讨论,拓宽思路,互相启发,很快给出一些“金点子”“好路子”。这场座谈会成为人大代表履职尽责、服务驿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3年来,在人大代表的推动下,通过资源共享等方式,风光路商圈已增加智慧停车场5个,召开金融政策解读会18场,帮助商户申请各类补贴210多万元;推动引进品牌商店160多家,成功化解商户纠纷36起。据初步统计,实施“人大代表+商圈”模式以来,风光路商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万元,商户数量从3689家增至4100家;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