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刘金霞/整理
榜样齐聚,精神领航。7月15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议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交流座谈会召开,来自全市的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代表共赴盛会、共沐荣光。
会上,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驿城区代表、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西平县代表,全国文明村镇驿城区水屯镇孟庄村党支部书记贺新义,全国文明单位驻马店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伟,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平舆县射桥镇第一小学校长越玉环,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确山县好人协会会长张大生先后发言。
朴实话语传递滚烫初心,感人故事引发阵阵共鸣。与会者在聆听中受教育、在共鸣中受洗礼,共同感受榜样力量。现将发言摘编刊发。
守初心促共建共享文明幸福城
驿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区长 薛寒
作为驻马店市中心城区,驿城区在今年5月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作为创文主战场,该区秉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将文明创建与城市治理、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形成特色模式。
机制建设上,构建“区级统筹、部门联动、街道落实、社区行动”四级联动体系,以“闭环式”推进、“清单化”落实压实责任,将城区划分为309个网格精细管理,推动城乡融合创建。
价值引领方面,组织“新时代宣讲师”深入基层,打造核心价值观主题阵地,原创《文明驿城》等文艺作品,17.3万名志愿者开展“三下乡”等活动。选树先进典型1万余名,成立身边好人协会,以榜样力量带动文明新风。
民生福祉上,实施146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13.67亿元,改造73个老旧小区惠及7069户;新增城镇就业1.16万人、学位2.15万个,建成8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5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城乡环境持续提升,农村开展“六乱六清”,城区整治交通、违建等问题,让城市既有文明底蕴,又不失生活温度。
下一步,驿城区将持续巩固创建成果,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全民共建共享绘就文明新画卷
西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中华
西平县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理念,举全县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之路,核心在于“四个深化”。
构建“三级联动”责任网,由县委书记、县长牵头成立创文指挥部,建立“县领导包路、单位包段、干部包点”机制,通过日督导、月调度等闭环管理,累计解决各类问题2600余件,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深化移风易俗,成立专项指挥部,明确彩礼不超3万、随礼不超100元等标准,选树先进典型3.5万余名,推广“一约四会”,相关经验获央视、《人民日报》等央媒报道,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以“绣花功夫”改善民生,完成86个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停车场、湿地公园等设施,新建改造104条道路和22座桥梁;实现无障碍设施全覆盖,改造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3521户;增设停车位3382个,开展文明交通攻坚,让群众感受创建带来的实惠。
激发全民参与活力,30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活动1.3万场次,23万人次志愿者参与服务,探索“文明积分”管理;深挖嫘祖文化等资源,创排130余件文艺作品,让群众在参与中提升素养。
西平县将以成功创建为新起点,持续深化文明建设,让“花海新城”更具魅力。
党建引领根基文明聚力促发展
驿城区水屯镇孟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贺新义
驿城区水屯镇孟庄村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将文明村镇创建与党建、产业、治理、民生深度融合,今年5月成功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
孟庄村坚持党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为阵地,通过“三会一课”、理论宣讲等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组织党员赴革命老区学习,挖掘本村12名烈士事迹,打造红色文化墙,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创建共识。
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制订村规民约,成立“四会”组织,评选出中国好人1名、河南好人2名等先进典型125名、十星级文明户121户,依托文化大舞台开展丰富活动,培育文明乡风。
大力整治人居环境,村干部带头捐款1000多万元,协调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村委办公楼、卫生室等设施,拆除危房旱厕700多处,治理坑塘河流,修通道路28公里,实现家家通天然气、安全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培育弘吉牧业等8个特色产业,年产值近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88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多万元,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10多项荣誉,走出一条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路。
以文明为基 促企业发展
驻马店市公交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黄伟
驻马店市公交公司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份荣誉激励着企业持续奋进。作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河南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三项殊荣的城市公交企业,其“雷锋公交服务品牌”“市县公交连锁发展”等特色工作获3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市公交公司成立文明创建领导小组,将任务按月分解并纳入绩效考核,通过奖惩机制确保落实。目前,市区及下辖8县共有客运车辆1398台、公交线路94条,年运送乘客约1亿人次,乘客满意度超98%,先后斩获“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等50多项荣誉。
结合行业特点,该公司开展“日行一善”“雷锋公交”等活动,累计涌现2万多件好人好事,为市民挽回损失200多万元;2000多名注册志愿者开展500多次服务,志愿服务团获评“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基地”。全国率先推行的“礼让斑马线”活动,成为城市文明“金名片”。
市公交公司表示,将以“全国文明单位”为新起点,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为城市文明贡献更多公交力量。
用爱与坚守点亮留守儿童的星空
平舆县射桥镇第一小学校长越玉环
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平舆县射桥镇第一小学校长越玉环,19年如一日坚守乡村教育,用爱为留守儿童搭建温暖港湾,被孩子们亲切称为“校长妈妈”。
2006年,越玉环与爱人卖掉城里住房,将9岁儿子送入寄宿学校,历经艰辛建成射桥镇第一小学。建校期间,夫妇俩吃住在工地,搬砖劳作,只为让留守儿童有个安心读书的家。学校建成后,她陪孩子们吃饭、睡觉,教孩子系鞋带、缝补衣物,用行动填补亲情空缺。
为化解留守儿童的思念之苦,2007年开通“亲情电话”,累计通话10万次;设立“校长信箱”,收到数千封孩子的信,其中一支学生赠送的口红,成了她贴近“妈妈”形象的见证。她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和“留守儿童之家”,通过家长学校、“空中课堂”守护孩子心灵。
这份大爱得到家人鼎力支持:丈夫承担全部家务,儿子受影响加入志愿者协会,用积蓄帮助困难家庭。19年来,她帮扶300多名贫困生,培养1800多名留守儿童成为大学生,其中200多人考入重点大学。越玉环家庭以实际行动诠释文明家庭内涵,用爱与坚守为留守儿童点亮希望星空。
初心不褪色 爱心永在线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张大生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张大生,1986年退伍后坚守公益三十余年,以军人、志愿者、基层党员干部的多重身份,在天中大地播撒爱心。
作为退伍军人,他12次参与救援:从翻倒的拖拉机中救出2人,从着火车辆中抱出一家四口,勇救落水少年……用行动践行“退伍不褪色”的誓言。
作为志愿者,他牵头组建“关爱抗战老兵”服务队,3年行程20余万公里,帮扶308位老兵,为无儿无女的老兵养老送终,驱车数千公里寻访海南98岁老兵。他还带领团队开展防溺水宣讲,让爱心种子广泛传播。
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他自掏腰包疏通2000多米臭水沟、安装200盏路灯,修建游园和文化大院,化解160多起邻里矛盾。今年端午,他组织166位老人共度佳节;不久前出资8万多元为学生送去棉被和书包,汛期将开展176场防溺水讲座。
如今60岁的张大生仍奔波在公益路上,他说要让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吹遍天中大地,为建设文明驻马店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