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1日
千年信义韵 罗卷戏中传
 开栏语 驻马店,文化灿烂。然而,如何让沉淀在古籍中的智慧走进日常生活?如何让尘封在文物里的故事焕发时代生机?这既是文化的召唤,更是时代的课题。
  为此,本报开设《让传统文化火起来》栏目,愿作一座桥、一盏灯。我们将走进非遗工坊,聆听匠人指尖的千年回响;我们将探访古村旧巷,挖掘民俗背后的精神密码;我们更期待与您一同,以创新之笔为传统添彩,用青春之心为文化赋能。
    《范式与张劭》录制现场


  文/图 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通讯员 张秋艳
  7月7日,汝南县第五小学报告厅内鼓乐齐鸣、唱腔悠扬,由国家级非遗罗卷戏演绎的大型古装剧目《范式与张劭》在此开拍录制。这场以东汉“鸡黍之交”为蓝本的戏曲,再现了范式与张劭跨越生死的诚信传奇。
  信义之源:“鸡黍之交”的千古佳话
  故事回溯到东汉明帝时期,山阳金乡的范式与汝南张庄的张劭,在京城太学求学时相遇。同窗共读的日子里,二人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结为异姓兄弟。离别之际,范式一句“两年后的重阳节,我必去汝南与你重聚”,成为这段传奇故事的开端。
  两年时光匆匆而过,重阳节这一天,范式牢记承诺,不顾路途遥远,跋涉千里来到张家。他登堂拜母,张家以鸡黍相待,这份质朴而真挚的情谊,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珍贵。然而,命运弄人,不久后张劭不幸病逝。张劭病逝时,范式梦到了张劭。梦中,张劭告诉了范式自己的死讯和殡葬日期。范式闻讯,悲痛欲绝,只身千里迢迢赶至张家,为好友主丧下葬。
  后来,范式官拜京畿功曹,后升任御史中丞。多年后,范式死于任上。范家遵照他的遗嘱,将其衣冠送往汝南,葬于张劭墓旁。此后,两家结下通家之谊,共同祭祀范张,教育子孙坚守诚信,世代延续。这段“鸡黍之交”的故事,成为世上诚信与友情的典范,被列为历史上“八拜之交”之一,流传千古。
  将这一经典题材搬上罗卷戏舞台,是艺术创新的尝试,也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诠释。
  “罗卷戏的唱腔高亢激昂,表演程式丰富,特别适合演绎这种充满戏剧张力的历史故事。”国家级非遗罗卷戏传承人孙三民说,“我们通过传统戏曲的‘四功五法’,将范式的守信与张劭的重义具象化,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道德力量。”
   传承之责:罗卷戏里的文化使命
  汝南罗卷戏,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罗卷戏艺术特色鲜明,表演方面,行当齐全,净行、武生融入武术杂技,武打真刀真枪,文戏身段优美;唱腔以宫调式为主,罗戏庄重古朴,卷戏婉转清新,唱词富有节奏;音乐方面,主奏乐器觱篥音色独特,打击乐器节奏明快。
  汝南县罗卷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前身为豫剧团,2012年改制后专注传承保护、复排多部濒危剧目,培养演员,创排现代戏,还借助全息摄影、4K录像等技术推动数字化保护。
  1941年生于汝南的陶群,12岁便入梨园学艺,主攻武生兼导演。从艺70年来,他执导的现代戏《呼唤》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梁祝情》《风雪桃李》等作品屡获省级大奖。此次执导《范式与张劭》,他亲力亲为,从剧本打磨到舞台调度全程参与。“罗卷戏的表演程式与现代戏曲不同,演员走位要符合‘圆场’‘云手’的传统规范,同时又要让现代观众看得懂。”陶群说,“我们创新加入了帮腔、武打等元素,让传统戏更有观赏性。”
  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罗卷戏国家级传承人,孙三民为《范式与张劭》创作了30余段唱腔。他设计的“鸡黍调”融合了罗卷戏的“哭迷子”“扬调”等曲牌,既保留古韵又加入现代和声。孙三民说:“这些旋律是我从老艺人嘴里‘抢’下来的,现在又要传给下一代。”
  1955年出生的王文远,曾是部队宣传干事,转业后深耕民间曲艺创作。他编写的《姑嫂情》《日子越过越美好》等作品获省、市奖项20余次;2022年创作的新编历史剧《范式与张劭》获驻马店市一等奖。“写这个剧本时,我查阅了《后汉书》《汝南县志》等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细节。”王文远说,“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戏曲语言传递诚信为本的价值观,让年轻人也能产生共鸣。”
   演绎之精:演员们的倾情付出
  在7月7日的开拍现场,汝南县罗卷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们以精湛的唱腔、细腻的表演,生动地刻画了范式、张劭等人物形象。为了呈现最好的演出效果,演员们提前数月就开始了紧张的排练。
  饰演范式的演员,深入研究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从范式与张劭初识时的豪爽热情,到重阳赴约时的坚定执着,再到千里奔丧时的悲痛欲绝,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范式的重情重义展现得淋漓尽致。饰演张劭的演员也同样用心。他把握住了张劭的真诚善良和对友情的珍视,通过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将张劭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托梦奔丧”等经典情节中,他的表演感人至深,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信义的时代。其他演员也各司其职,共同为剧目的精彩呈现贡献力量。他们用汗水和努力,诠释着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文化之兴: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罗卷戏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汝南罗卷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为了省钱,我们自己动手做道具。中心是差供事业单位,这种状态无法支撑大型剧目的常态化排练。希望大家在喜欢这部戏的同时,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面对困境,汝南县罗卷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积极探索“非遗+”发展模式,力求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舞台设计上,融入了现代的灯光和舞美技术,营造了更加逼真的场景和氛围;在表演形式上,演员们在保留传统唱腔和表演技巧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使剧目更易于被当代观众所接受。
  当陶群、孙三民、王文远这些老艺术家们依然坚守在舞台一线,当年轻的学员们开始学唱“鸡黍调”,当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伸出援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门古老的艺术,必将在诚信文化的滋养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范式与张劭》的开拍,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和生命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诚信这一传统美德的强大感染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着这部剧能够走出汝南,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罗卷戏这一传统艺术。
  千年信义韵,罗卷戏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