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5日
古城:千年道国 一城风华
 开栏语:
  地名,是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划及街、路、巷、村等地域空间的称谓,具有个性化的自然或人文的内涵。驻马店自然地理样貌丰富,历史文化厚重,数以万计多姿多彩的地名是地理空间的标记,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是祖祖辈辈悠长的乡愁记忆。今日起,本报开设《驻马店地名故事》栏目,解读和再现驻马店市典型地名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社会变迁,带领读者共同领略驻马店历史的风云变幻、自然的美妙神奇、家乡的独特风情,留住我们的乡愁记忆,期待广大读者积极关注、共同参与。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高琳琳 实习生 崔娇皎
     朱小根手指“马坟”方向

    郑毛手捧“老物件”在“道国故城”石碑前

  
  驿城区古城的称谓,由古道国而来。如今它既是一个村的名称,又是一个街道的名称。漫步驿城区古城街道,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在述说着千年的故事。这里,是承载着道国文明基因的古老遗址,是流传着三国英雄佳话的文化地标,也是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故乡。时光在街巷间交织,让这片土地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传奇的温度。
  千年古城历史厚重
  千年古城的面纱随着兴业大道修建正式掀开。当时,伴着施工机械的轰鸣声,一批带着远古气息的陶片、玉器与夯土遗迹意外现身。考古队员迅速进驻,小心翼翼地拨开层层黄土——一座沉睡了数千年的道国遗址,就这样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展露真容。
  古老的石器诉说着农耕生活的日常,而清晰的夯土城墙轮廓,则说明这里曾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古代城池。据考古专家推测,这里正是史料中记载的道国遗存,其历史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是淮河上游地区早期文明的重要见证。
  西周时期,道国诸侯王城是和上蔡古蔡国一起被周天子分封的72诸侯国之一。道国王城遗址就在古城街道东北约一公里处,当地人称“称里坡”。该遗址为正方形台丘,长宽约300米,高出地面近3米,地表散落的大量陶片、汉砖残块,默默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2006年6月8日,道国故城入选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当地老人经常指着街巷深处的某高地说:“这底下啊,说不定就是当年道国先民生活的地方。”
  “听着戏里关羽千里走单骑、在古城与张飞相会的唱段,再看看脚下这片埋着千年故事的土地,总觉得咱的‘古城’,比戏文里的更有嚼头。”盛夏时节,古城村村民郑毛摩挲着手中一块带有绳纹的陶片,向来访的记者娓娓道来。这位热爱家乡的庄稼汉,凭多年的坚守,成了村里道国遗址最执着的“讲述者”。
  “小时候跟着爷辈下地,他们就说这地下有‘老国’,犁地时常翻出光溜溜的瓦片。”郑毛回忆说,真正让他迷上道国文化的,是村里老人讲的“道国君子”故事——相传道国虽小,却以礼乐闻名,其国君曾因“守礼不欺”被孔子称赞。
  “咱这古城,不仅是城墙围起来的地方,更是老祖宗留下的‘礼’之根。”为了弄清这些故事的来龙去脉,文化程度不高的郑毛成了博物馆的常客。他经常带着纸笔蹲在展厅里抄说文,回家后翻着字典啃史料,硬是把零散的传说和考古发现串成了“家谱”。
  郑毛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在道国遗址上建起博物馆,让更多人知道,驿城区的“古城”里,不仅有戏文里的豪情,更有刻在泥土里的文明根脉。
  张飞关羽相会古城
  比道国遗址更让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是那段“张飞关羽古城相会”的三国往事。
  据当地居民王宝民老人回忆,曾经的关公庙有十几间房,两处院子那么大,还建有“结义三兄弟”的塑像。今年87岁的岳更新老人对当年的事历历在目。他说,小时候古城小学(现为八一小学)对面还有戏楼(现已盖成民房),那时他们经常去摸雕像。
  两位老人儿时从老辈人口中得知:东汉后期,曹操东征徐州打败刘备。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彼此分散,杳无音信。12年后,张飞夺了古城县衙官印做起县令。关羽携甘糜二夫人从曹营逃离寻找大哥刘备到此,在古城北遇到曹操的大将蔡阳,两人大战。关羽跃马挥刀斩下蔡阳的人头,三兄弟终于在古城聚义。
  罗贯中有一首诗赞之曰:当时手足似瓜分,信断音稀杳不闻。今日君臣重聚义,正如龙虎会风云。
  古城因三义聚会,闻名天下。后来,古城的乡民为刘备、关羽、张飞修筑了庙宇,名为“三义庙”,又名“聚义庙”。这段充满戏剧性的相遇,让古城成了忠义文化的象征。
  当地还流传着“张飞井”“关羽槐”的传说,虽无确凿史料佐证,却藏着百姓对英雄的敬仰与怀念。
  如今在古城街道李湾村前张村的田野上,有两堆土坡格外显眼。它们比周边田地高出几米,被村民们郑重地唤作“马坟”和“王坟”。
  “你看这马坟,坡顶是平的,传说当年关二爷的马鞍子掉在这儿,后来慢慢堆成了土岗。”古城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朱小根指着坡上的夯土说。据村里老人相传:三国时关羽千里寻兄,路过古城时,坐骑受惊,马鞍不慎滑落。随从想拾起时,关羽却说:“落地为安,让它守在这儿吧。”后来,往来路人感念关羽忠义,常往马鞍落处添土,久而久之便成了如今的土坡。
  离马坟不远的王坟,则透着另一重神秘。朱小根回忆,小时候王坟有两道半掩的石门,门框是青条石,上面刻着花纹,可惜后来石门被另作他用。
  关于王坟的由来,村里有两说:一说是道国国君的陪葬墓,因这片土地本就是道国故地;另一说与马坟呼应,推测是关羽部将的安息之所。
  从道国遗址的远古回声,到三国英雄的千古绝唱,古城街道的每一块砖石都沉淀着时光的馈赠。它不只是一处地理坐标,更是一座活着的文化博物馆,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能在古今交织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文明的传承。
  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夏日的阳光洒在驿城区李湾村的青砖灰瓦上,记者来到杨靖宇将军故居前。新修缮的院落透着沉静的威严,朱漆大门虽未敞开,却难掩那份跨越时空的庄重——这是无数人心中追寻的精神坐标,也是这片土地上最深刻的红色印记。
  踮脚透过门缝望去,故居的庭院方正整洁,青石板铺就的地面被打理得干干净净。最引人注目的,是庭院正中央那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树:一棵石榴树挂满了饱满的果实,青红的果子压弯了枝头;旁边的槐树则亭亭如盖,墨绿色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村民们说,这是杨靖宇将军少年时亲手栽种的。100多年来,它们就像忠诚的卫士,守着故居,也守着一段滚烫的岁月。
  翻开历史的档案,杨靖宇的童年印记清晰可见:他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在李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目睹山河破碎、百姓受难,心中早早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百年老槐树和石榴树,据说曾是少年马尚德读书的地方。他常在树下借着月光翻看进步书籍,立下了“驱逐日寇、还我河山”的誓言。
  故居以北不远,便是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白墙黛瓦的建筑与故居遥遥相望,仿佛在诉说着他从庭院到战场的人生轨迹。
  纪念馆里,泛黄的照片、磨损的军帽、锈迹斑斑的步枪,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前来参观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对着照片深深鞠躬,有年轻的学生在留言簿上写下“不忘英雄”,有身着军装的战士举起右手重温誓言——英雄的精神,早已跨越时空,成为全民族的精神坐标。
  古城蝶变换新颜
  如今,驿城区古城绿树成荫的社区广场上,老人们悠闲地打着太极;标准化厂房里,机器运转声与工人的笑声交织;生态采摘园里,新鲜的果蔬挂满枝头……这片承载着道国古韵与红色记忆的土地,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答卷。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垃圾成堆,现在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垃圾分类点干干净净,晚上路灯亮堂堂的!”说起环境的变迁,居民们有说不完的话。
  近年来,古城街道把生态治理放在首位,通过清淤河道、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开展“绿化进万家”工程,让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美如画”。街头游园里,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摇着蒲扇拉家常,生态改善带来的幸福感,写在每个人的笑脸上。
  产业发展是民生改善的“压舱石”。在古城街道的产业园区内,华兴牧业的现代化养殖车间里,智能设备实时监测着禽畜生长数据;宏润养殖业的有机肥生产线,将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形成绿色循环产业链。而吴桂桥煤矿、热电厂等老牌国企,则通过技术升级焕发新生,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实现了环保达标排放,成为区域经济的稳定器。
  “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这是当地群众对来料加工业的真切感受。针对留守妇女、老人等群体,街道引进了服装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立村级加工点,让群众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目前,辖区内已有10余家来料加工企业,带动数百名群众就业,人均月增收近2000元。
  农旅融合的路子,更让古城街道的“家底”活了起来。依托近郊优势,街道盘活闲置土地,打造了桑葚、草莓、葡萄等多个采摘园。每到周末,前来体验田园乐趣的市民络绎不绝,既鼓了种植户的钱袋子,也让乡村资源焕发新活力。
  从生态宜居到产业兴旺,从民生改善到文旅融合,古城街道的变迁,是上级党委关心支持与当地干群共同奋斗的结果。如今,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正以昂扬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续写着属于古城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