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培雅
人间好物,得之难,失之则易。比如被文人推崇的宋代“四雅”: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这种雅致撑起了一个时代的顶级美学,却随着时光的变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时光如理发师,把我们的青春都剪成了怀旧款,以前的焚香听雨赏月,变成了空调Wi-Fi手机。每每读书看到古人制香、焚香、熏香的情节,都会心向往之——那是怎样的一种清幽与宁静?
当文友邀请我去一个非遗传承人的制香工作室品茶闻香时,我在高温天气下欣欣然前往。工作室地处一个环境很好的小区地下室。
循着一股清香,走进颇具宋式美学风格的香舍。蒸腾的燥热瞬间被挡在室外。室内曲径通幽,一桌一椅一花一木自成风景、别有雅趣。
制香人格格如同古代仕女画中走出的女子,眉目婉约、动静有度。她在古色古香的小香炉里插上几根线香,随着香气的袅袅升起,我们如处芝兰之室。
虽然是漫无边际的聊天,但是话与话之间毫无间隙。相谈甚欢的前提是三观相似、心灵相通。现在的人连坐下好好聊天都成了奢侈品,因为说话也是要看对象的,很多时候有些话没人说,有些人没话说,说了未必有人听,听了也未必能懂,所以不如不说,说得多了还容易被人用无限的恶意放大,成为诋毁自己的武器。社会给成年人上的第一课就是学会孤独、缄默。痛而不言、笑而不语、喜而自持,这才是我们该有的修行。
“中国传统的四香是沉香、檀香、麝香和龙涎香。沉香是香魁,但是沉香并不是木材,而是瑞香科沉香属树在特殊环境下经千百年‘结’出来的固态凝结物。一棵完好无损的沉香树是不可能结出沉香的,而且根本没有香味。所以取香者一般都会用斧头把沉香树砍得遍体鳞伤,被砍的部位出于保护的本能会分泌树脂树胶,经过长年累月的沉淀就会结出香来……”说到这里,制香人格格眉头微蹙。
我打开百度搜索,《本草纲目》记载:沉香气味辛,有降气、纳肾、温中、清肝之功效。原以为沉香就是树木,原来取香还要经历这样一番磨难。其实,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才是生活,和我们想的一样是童话。中年的我们其实就如沉香,虽然被生活雕刻出累累伤口,但是会努力自我治愈,那些过往的苦难会慢慢凝结成荣誉的疤痕,最终得到想要的结果。
线香、香牌、香珠、香片,这些精美的非遗手工艺品都是格格的作品。一门手艺、几代传承,从原材料研磨成粉、过筛去杂再到挤压塑形、晾晒窖藏,全程手工制作,没有一颗静心是做不到的。我们沉醉在香的世界里,捕捉诗词中“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的那一股香韵。
再好的相聚,也有道别的时候。第一炉香慢慢燃尽,第三道茶慢慢变淡,我也该告辞了。带着这一缕香送来的愉悦和安心踏上归程,突然想起了枕边被闲置许久的《山家清供》,读过的“莲房鱼包”那道菜也是回味悠长的,今日正宜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