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2025年4月7日,财信人寿客户张女士焦急地来到财信人寿保险公司,称其遭遇新型电信诈骗,损失惨重。经了解,张女士接到自称“某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电话,对方通过视频通话展示“警官证”“通缉令”,谎称张女士身份证被异地盗用,对方涉嫌犯罪,须立即配合“临时冻结身份证”以自证清白。在骗子诱导下,张女士下载了远程控制软件,允许对方操控其手机。不到5分钟时间,骗子便通过篡改手机IP、屏蔽银行短信的方式,将张女士银行卡内的全部资金转走。惊魂未定的张女士随即前往保险公司反映情况。
风险分析:
1.诈骗手段升级。不法分子伪造“公检法”身份,利用“公检法”权威性,通过视频通话、伪造法律文书等方式增强可信度,诱导受害者放弃理性判断,急于“配合调查”而泄露关键信息。
2.远程控制技术被滥用,资金被快速转移。骗子诱导群众下载远程控制软件,以便其直接操控手机,并篡改自己的IP地址隐藏真实位置,屏蔽受害者银行通知短信,使受害者无法及时察觉资金变动。
3.保单信息泄露的衍生风险。若骗子获取客户敏感信息,可能伪造身份办理保险业务,导致客户保障失效或财产损失。
处理措施:
1.紧急协助客户止损。柜面人员立即指导张女士联系银行冻结账户,并拨打110报警,保留通话记录、视频截图等证据。
2.保单安全性全面核查。公司通过系统核查张女士名下保单状态,确认无异常操作(如退保、贷款申请)并提醒其定期通过官方渠道(如APP、官网)核对保单信息。
3.防诈知识深度普及。服务人员向张女士详细解析了“公检法”诈骗的常见话术与漏洞,例如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要求下载软件或转账,法律文书需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不会仅通过视频展示,身份证“临时冻结”需本人到场办理,不存在远程操作。
案例启示:
1.认清冒充“公检法”诈骗的“三大特征”:
权威恐吓:以“涉嫌犯罪”“通缉令”制造恐慌,迫使受害者听从指挥。
技术控制:通过远程软件、共享屏幕等方式窃取信息或操控设备。
时间压迫:以“限时配合”“保密要求”为由,阻止受害者与外界核实。
2.保单安全防护“四步法”:
核实身份:接到冒充“公检法”电话时,立即挂断并拨打110或前往公安派出所核实。
拒绝远程:不下载任何来历不明的软件,不开启“屏幕共享”功能。
保护信息:不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证号、保单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定期检查:每月登录保险公司官方平台核对保单状态,发现异常立即报警。
结语:
电信诈骗手段持续翻新,但只要保持冷静、主动验证,即可有效识破骗局。财信人寿提醒广大客户:保单与资金安全需双方共护,遇可疑情况请立即通过官方渠道(如客服电话、线下柜面)核实。
(谢文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