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老人只是轻轻咳嗽几声就发生了脊柱骨折,或是弯腰捡东西时手腕突然变形,这背后往往藏着同一个“元凶”——老年性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这种疾病如同潜伏在骨骼里的“隐形炸弹”,随着年龄增长,随时可能因微小外力被“引爆”,成为威胁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健康隐患。
从疏松到骨折的链条
老年性骨质疏松并非简单的“缺钙”,而是一种因年龄增长导致的骨骼退行性病变。随着身体机能衰退,成骨细胞“造骨”速度赶不上破骨细胞“溶骨”速度,骨量持续流失,骨骼的微结构变得稀疏多孔,就像被雨水侵蚀的土墙,强度和韧性大幅下降。
而病理性骨折正是这种脆弱的直接后果。与日常摔倒导致的外伤性骨折不同,病理性骨折即使没有明显外力,比如转身、弯腰,甚至翻身时的肌肉牵拉,都可能让早已“不堪重负”的骨骼发生断裂。脊柱、髋部和腕部是最易“中招”的部位,其中髋部骨折后,老年人长期卧床的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为何老年人“骨脆易折”
年龄是不可忽视的主因。65岁以上人群中,成骨功能衰退,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平衡被打破,骨量逐年减少。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会进一步加速这一过程,这也是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的重要原因。
此外,老年人肠道吸收功能减弱,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长期缺乏户外活动、日照不足,影响维生素D合成;慢性疾病(如肾病、糖尿病)或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都会加剧骨量流失,为病理性骨折埋下伏笔。
从预防到治疗的关键
早发现:腰背酸痛、身高变矮、弯腰驼背是骨质疏松的典型信号,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做骨密度检测,5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筛查。
控病情:确诊后需规范治疗,包括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使用双膦酸盐等抗骨吸收药物,必要时通过手术固定骨折部位,同时避免剧烈活动和突然发力。
重预防:日常多吃奶制品、豆制品等含钙食物,每天保证15~30分钟日照;适度散步、打太极,增强肌肉力量和骨密度;居家注意防滑,减少跌倒风险。
老年性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虽凶险,但通过早期筛查、科学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完全可以降低风险。老年人要关注“骨密度”,保持骨骼健康,挺直腰杆,从容生活。
(许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