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4日
杨征的书画人生
    杨征(右)和恩师吴山明

    杨征所绘戏曲人物

  文/图 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记者与杨征相识多年,算是知根知底的朋友,闲暇时常去他的画室找他聊天,也一直想写写他。但他总是微笑着挥挥手说:“不急,不急,以后再说。”这一等便是好多年。
  不久前,从北京归乡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宋彦军对我说:“杨征画得不错,人又真诚谦虚,值得一写。”杨征得知这是好友的想法时,先是犹豫了一下,但这一次他没有再推辞。
   童梦绘影
  杨征出生于驻马店金顶山山麓一个普通农家。这片充满自然气息与古朴韵味的土地,宛若一个天然的艺术摇篮,孕育了他对绘画最初的热爱。童年时的他,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在山间田野间尽情嬉戏。每次跟随长辈穿梭于山间古道时,那些被岁月侵蚀的摩崖石刻便是他眼中的“宝藏”。他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用稚嫩的小手临摹石壁残存的笔画,试图捕捉古人留下的艺术密码。那些或深或浅、或曲或直的线条,在他眼中充满了神秘与魅力。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没有专业的绘画工具和教材,但这并没有阻挡杨征对绘画的热情。他用树枝在地上画、用石头在墙壁上勾勒、用废旧的纸张和简单的铅笔描绘心中的美好景象。他画家乡的山水、画田野里的庄稼、画身边的伙伴。
  进入驻马店七中(当时的艺术学校)后,杨征学起画来如饥似渴。他的画常常被老师表扬和同学敬佩,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对绘画的热爱,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画出内涵
  2007年,对于杨征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他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蒋采萍重彩工作室深造。蒋采萍,这位在中国现代重彩画领域具有开创性地位的宗师,以其独特的艺术理念和严谨的教学方法,深深吸引着杨征。
  对绘画知识的渴望没有止境。2013年,杨征来到杭州,拜师吴山明。吴山明这位以淡宿墨写意著称的水墨大家,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杨征深受启发。在杭州学习期间,杨征不仅受到吴山明的悉心教导,同时还得到山水大师童钟涛,花鸟大家吴静初、蔚晓榕、徐墨、张捷、池沙鸿等诸位名家的指导。这些名家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为杨征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分,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
  凭借名师的指点和自己积累的经验,杨征深深认识到:画画不仅是技巧技法,还要注重内涵。
  对于中国画而言,笔墨的形式美是艺术性的根本表现。形式上的美感在绘画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一幅画看起来似乎十分复杂,但若仔细分析,其实也很简单。一个画面无非就是不同色彩,而作为一名画家,付出一生所要追求的便是尽细微、致广大。
  大家都知道画家写生很重要,杨征认为,即便是在写生的时候,也不要刻意去画一些徒有其表的东西,一定要有感而发。写生不只是简单地勾勒事物的轮廓,而是发现艺术美、培养艺术灵感。如果在日常写生中没有积累足够的艺术灵感,在真正创作的时候,就会很难自如地画出心中所想,甚至连要画什么都茫然不知。但有了写生时不断积累的灵感,也并非能一帆风顺地创作出优秀的画作,因为中国画的功夫主要靠经验。
  “看得多了,画得多了,画笔一动,自然牵一发而动全身。绘画最重要的不是技巧如何精湛,而在于作品是否蕴有内涵。”杨征说。拙匠书院和不少藏家收藏杨征的作品,正是看中了他的绘画具有这一特点。
  博采众长
  记者问杨征:“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您在探索以书法笔意入画过程中有哪些心得体会?”
  “我在临摹传统绘画作品时有一种体会:中国绘画与书法不仅是点画形态上的相似,更重要的是挥运时的往复顺逆、虚实阴阳、干湿浓淡、提按顿挫等所透出的精神境界是相同的,可以更充分地表达创作者的内心感受。至于书法的运腕调锋,中锋与侧锋用笔的转换,积点成线,入木三分,完全可以运用于绘画中。尤其是用笔上笔笔生发,上下左右,顾盼生姿,更是令画面气韵生动所必不可少的。我喜欢在绘画的勾皴点染等几个环节用上书法的写意,这样,作品更为自然,画面效果更加浑厚、苍润。”
  “虽然学习中国画不一定要先学书法,但画出纯正的中国画确实要在书法上花多年的工夫。吴昌硕、黄宾虹、陆俨少等都是很好的例证。书法上,我喜欢泰山刻石、秦权量诏版、礼器碑、史晨碑、石门颂、西狭颂、张猛龙,喜欢钟繇、‘二王’、颜真卿、褚遂良、徐渭等,反复地临摹、体悟。绘画上我喜欢董源、巨然、关仝、范宽、李成、郭熙、元‘四家’,董其昌、徐渭,‘八大’、石涛、石谿,‘四王’。他们作品中蕴藏了许多珍宝,不时地临习,总会有所发现,从而吸收、化用。”杨征认为,学习古人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路径。不能求脱太早,也忌总拾人牙慧,脱不了窠臼。最关键是在与古人的作品的对话、体悟中找到自我。
  陆游在《示子遹》中告诫其子:“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后人通常套用这句名言称“工夫在书(画)外”。杨征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文史哲是不分家的。在我接触的书画大家中,诗书画印兼修者众。以我粗浅的理解,诗书画印中的‘诗’不应指狭义的‘诗词’,而应该是以《诗经》为代表的传统文学。书画家应该对古典文学史、中国书画史、印学史、文字学、哲学史、古代史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脉络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持续不断地研究这些史上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哲学家、史学家的作品,从而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博大而纤细,敏锐又厚重。当然,书画家仍侧重在书画本体上。对中国书画史上重要的书画家、作品、技法都要理出脉络,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能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才可能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求学时,听老师讲过,诸如赵朴初、启功、董寿平、沈鹏等诸位先生,他们莫不重视书画外的功夫,对艺术之路都有自己独到的思考。这也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的文艺观念和艺术道路的选择。若只注重提按顿挫、勾皴点染,很可能作品只能在炫技上作文章,有体无魂,不耐品味。只有创作者灵魂中有高华的境界,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杨征说。
  “提及书画外的功夫,我觉得音乐断不能少。”在杨征眼中,流淌在音乐中的深沉哲思、高远意境与文学作品蕴藉的灵感与情思构成双翼,可托起艺术翱翔。在古代,士无故不撤琴瑟,是必修的。许多文人虽不是职业琴家,但音乐修养很高。孔子、蔡邕、赵孟、周邦彦、姜夔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杨征曾反复听过古琴曲《酒狂》《阳关三叠》《平沙落雁》《鸥鹭忘机》《忆故人》《关山月》《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渔樵问答》《离骚》《潇湘水云》。他说每一曲都能让自己带入一种境界,画面感渐次清晰起来,琴耶?画耶?书耶?
  “至于交游、读书、观展,升华眼界,开阔胸襟,养磅礴睥睨之气,更是画家不可或缺之事。”杨征说。
  结语
  杨征的微信名字为“大汉”。初识其人,往往被其反差所惊:他身材魁梧威猛,形貌雄武如超群武夫,衣着朴素,常显不修边幅之态,初看之下,断难将这副粗犷不羁的表象与执画笔、染丹青、传道业的艺术家联系起来,但其内心对艺术怀有赤子般的虔诚与坚守。这份骨子里的朴实与坚韧,以及对名利的淡然,使其朴实真醇,温润如玉,在浮世喧嚣中默默坚守着前辈的薪火。时间如白驹过隙,屈指算来,杨征的翰墨生涯已有40年了。
  2025年的夏天热过了往年,但身体有恙的杨征并没有停下手中的画笔。应驿上艺术空间之约,他正在为个人的画展准备着。期待杨征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