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8日
党建引领促发展 强基赋能谱新章
——“全国文明镇”确山县双河镇的蝶变之路
    双河镇风景美如画

  文/图 全媒体记者 刘金霞
  淮水汤汤,沃野流金。确山县双河镇的清晨,在多重交响中苏醒:车间机械臂焊接钢管、田野农户采摘麒麟瓜、民宿游客对朝阳举起相机……这座豫南平原小镇,以“第七届全国文明镇”的荣光,见证着党建引领的振兴之路。
  5.71万双河人不会忘记,家乡曾因产业零散、治理粗放,守着交通枢纽却过着紧日子。如今,“12585”党建工作体系铺就的路径,已培育22家龙头企业、131座产业大棚和66处生态“宝塘”,集体经济年均增收超500万元,走出了“产业兴、治理优、生态美”的蝶变之路。
  产业链上的“红色引擎”:从土地生金到全域开花
  双河镇党委紧握“招商引资”金钥匙,依托“高速15分钟直达、高铁半小时通达”的区位优势,组建党员招商先锋队,3年引进正孚管业等22家龙头企业,形成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型建材三大产业集群。大徐庄村村民王建军感慨道:“每月工资4200元,年底有土地分红,比在外漂泊更踏实。”采用“村企共建”模式,各村以土地入股企业,累计为集体增收560万元,带动3800人“家门口就业”,年增税收800万元。
  土地流转的“魔法”延展全域。张店村的千亩瓜田推行“二维码溯源”,麒麟瓜每斤多卖2元钱,通过电商发往全国,带动120名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陈店村的阳光玫瑰葡萄园里,返乡青年正在直播带货。王堂村花卉基地、韩楼村豆角田、马坡村艾草厂等串联成“一村一品”格局,全镇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5个村超30万元、所有村突破10万元。
  农旅融合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霸王台景区串联刘龙集观光园、大徐庄康养基地,131座大棚组成“四季采摘带”。“端午龙虾节8000多名游客挤爆淮河岸。”该镇文旅办主任刘婷介绍。今年上半年,游客超5万人次,旅游收益破2000万元,形成了“春摘草莓夏钓虾”的全季链,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治理网格里的“绣花功夫”: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傍晚的金沟村法治广场,法律顾问王豪的“移动咨询台”将调解画面同步至24个村微信群。这支由30人组成的调解队化解矛盾纠纷178起,涉法咨询量下降4成。精细治理源于“微网格”体系:全镇2856个网格,每20户设1名网格长,通过话费补贴等激励措施,去年事项解决率达97%。韩楼村网格长李红艳的民情本上记录着豆角滞销、灌溉渠维修等民生事,“小巷总理”成为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
  “田里议事”破解治理难题。王堂村花卉大棚里,村民与干部讨论“改种多肉”;陈上庄村晒谷场边,协商“艾草深加工”方案。上半年解决道路修缮、渠系清淤等142件民生实事。村党支部书记徐卫东说:“有事大家议,劲往一处使。”法治种子落地生根:党群教育中心的VR课堂模拟酒驾危害,村规民约墙规范红白事标准。68岁村民赵老汉感慨道:“遛弯时就能学法,办喜事超10桌,乡亲们都会劝。”
  美丽乡村里的“幸福密码”:从脏乱差到绿富美
  金沟村村民张卫国划船穿梭在荷塘时说:“54亩水面是聚宝盆。”莲藕年入12万元,套养草鱼增收5万元。双河镇将66口废弃坑塘改造成“生态账本”:大徐庄的臭水坑变身“小西湖”,彭庄组的“宝塘”收益全分给村民。“塘里养鱼、塘边种景、塘外增收”,清脏治乱与创美增收同频共振。
  全民参与的“美丽行动”成为新风尚。夏收后,陈上庄村村民自发清理麦茬;凌楼村志愿者更新分类垃圾亭;马坡村党员责任沟渠“水清岸绿”。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群一起干”,“党员先锋岗”让清洁从“突击战”变成“持久战”。文明新风升华乡村气质:广场舞队在《在希望的田野上》旋律中起舞;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辅导留守儿童;道德评议会选出的“好媳妇”王秀芬每日陪婆婆散步。1268件“微心愿”传递,温暖诠释“全国文明镇”内涵。
  暮色中,淮河岸边灯光与星光交相辉映。文化屏幕上循环播放“全国文明镇”画面,映照着村民的笑脸。从交通枢纽到产业强镇,双河镇以党建“五星密码”,书写“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振兴答卷。党旗所指,民心所向。这座活力小镇,正以“激扬双河”之姿,阔步行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