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2日
第十一届黄河戏剧节在河南驻马店举办
把戏剧盛会办成人民节日
  贺宝林 张雪雪
  黄河入海遥,大戏汇天中。近日,由河南省文联主办,河南省剧协、驻马店市委宣传部、驻马店市文联、驻马店市文广旅局承办的第十一届黄河戏剧节在河南驻马店举办。本届黄河戏剧节共有来自10个省区市的32台剧目集中展演,囊括7个戏曲剧种及话剧、儿童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共策划12项系列活动,累计惠及群众3万多人次,全网浏览量突破7000万,相关话题3次登上微博同城热搜,参演剧种、覆盖区域、演出阵容创历届黄河戏剧节之最。
  红色、经典、青春、多元
  本届黄河戏剧节共有13个省区市的95台剧目报名,经过严格筛选,最终选出32台剧目在驻马店集中展演,呈现出红色、经典、青春、多元的艺术特征。一是红色题材作品大放光彩,遴选8部红色题材作品参演,以复排的豫剧红色经典《刘胡兰》为开端,以新创的反映东北抗联事迹的豫剧《碧血千古》收官,共“绘”“红色血脉”。二是经典剧目再绽华彩,《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等一批经典剧目再现舞台,彰显了艺术经典的魅力,体现出黄河戏剧节强烈的“文化磁性”。三是不同剧种各展异彩,除黄河流域主要省份之外,还辐射到新疆、湖北、贵州、湖南、江苏、安徽等广大区域,为加强与参演省份的交流,专门开设“戏聚·会客厅”,邀请参演省市剧协负责人介绍经验,深化区域戏剧合作。四是青年演员尽显风采,许多剧目由青年演员担纲主演,老艺术家甘当绿叶为青年演员配戏,不仅为青年演员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同时也让戏剧节呈现出青春活力,显示了戏剧艺术薪火相传的蓬勃生机。
  让群众享受艺术
  本届黄河戏剧节以“戏剧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主题,在“一市、两县”三地同步展演。同时还举办了“亮一嗓·开放麦”户外直播、“黄河有戏·天中Hi集”“乡村振兴‘艺’起来”“回家过节”等系列活动,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服务百姓。一是精选展演地点,选择在驻马店市、确山县、平舆县举办,扩大戏剧节的覆盖区域和受众群体。二是转化文化流量,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举办的“亮一嗓·开放麦”户外直播活动和“黄河有戏·天中Hi集”受关注度高、参与人数多,将文化流量变为经济增量。三是借助名家“回家过节”,利用新疆、陕西、河北、湖北四地豫剧团及驻马店籍艺术名家“回家”的机会,举办了“西安狮吼·情系樊粹庭”对谈活动及艺术名家吴素真、张付中等走进乡镇社区慰问演出活动,让观众欣赏到更多精彩的艺术作品,展现全国豫剧一家亲的发展成果。
  创作与评论双向奔赴
  为打造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戏剧理论评论人才队伍,本届黄河戏剧节期间,河南省剧协继编剧、导演、唱腔设计、舞美、新文艺群体培训班之后,举办了“河南省戏剧高端人才理论评论培训班”,推动戏剧创作与戏剧评论的双向奔赴。培训班邀请来自全国的权威专家现场授课,围绕戏剧理论评论的功能、方法、维度、素养以及当前戏剧创作的现状、发展趋势、面临任务、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为戏剧理论评论工作把脉问诊、出谋划策。为巩固培训成果,延伸课堂内容,培训期间举办了“创造戏剧评论更多可能”的主题对谈活动,围绕戏剧创作与戏剧评论的互促作用、构建戏剧评论人才培养机制、利用评论利器形成破圈效应、戏剧评论如何为新文艺群体服务等话题进行深度对谈,热切呼唤有历史自觉、时代担当、人文情怀、未来视野的戏剧评论,并倡导个性化评论而非个人化评论、大众化评论而非圈子化评论、批判性评论而非颂歌式评论,真正发挥戏剧评论再发现、再创造的功能和价值。
   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
  本届黄河戏剧节精心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矩阵,提升黄河戏剧节的社会传播力,扩大黄河戏剧节的品牌影响力。一是建立“黄河戏剧节”IP多平台传播矩阵,在保持品牌自主发声的同时,与10余家媒体(平台)深度互动,通过视频号、抖音、微博、小红书、B站、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高频渗透,持续叠加传播声量,形成“垂直深耕+多维协同”全域传播合力,精准拓展覆盖人群。二是创新传播方式,除视频直播外又引入“图片直播”,实时捕捉演出精彩瞬间,在抖音、小红书、微博、B站等年轻社群阵地,设置“我在黄河戏剧节等你”等话题,以碎片化、多视角、高频率的大众叙事实现内容破圈;联动35位网红达人、6位微博百万粉丝达人、18位抖音百万粉丝达人及11位青年戏剧演员,打通从“种草”到“打卡”的传播闭环。三是组建青年宣推团队,充分激发其擅用社交媒体、热衷内容创作的“网生代”优势,引导产出优质原创短视频600余条,“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特辑形式推送120多条;实施戏曲“薪·传”行动,从中国戏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深度参与黄河戏剧节的宣推工作,助推戏曲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和传承。
  (转自2025年9月17日《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