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在千年古驿站皇家驿站北区入口处,耸立着一个雕梁画栋的牌坊,面朝南正中间的匾额上“范张鸡黍”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如图)。很多游客望着这几个大字似曾相识却不知是啥,直到导游讲解,或者索性自己直接搜索这个典故,才恍然大悟。这个名垂青史、流传至今的典故竟然发端于此。
范张鸡黍的故事发生在汝南县金铺镇,讲述的是同窗好友山东人范式与河南人张劭“生死交情乃见真”的故事。两千多年来,在山东、河南等地广泛传播。这个典故被列入中国“八拜之交”。
一诺千金 千里赴约传佳话
一个是山东金乡人范式(字巨卿),一个是汝南金铺人张劭(字元伯),两人所住相距千里。因为早年二人在东汉洛阳太学同窗共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寒窗苦读,饱读诗书,终究会有一别。春天学业结束临别时,千言万语、泪湿沾巾,范式郑重地对张劭表态:“两年后的九月十五日,我定当履约前去你家,看望你的家人。”张劭坚信朋友一定会履约而来,于是准备杀鸡炊黍、备菜款待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张劭的父母笑道:“你朋友家距离咱这上千里,来不来还难说呢!”“巨卿乃信义之士,绝不会爽约。”果不其然,范式风尘仆仆赶来,拜见张劭父母,畅饮而归。
范式千里赴约的故事很快传遍河南、山东等地,人们无不感佩世间真有信守承诺之士。这一别,二人再见无期。范式饱读诗书,很快做了郡功曹,每日处理公务,手不释卷,迎来送往,秉烛批阅公文,累得精疲力尽。即使时常想起远方的好友,也只是修书一封,却石沉大海。令范式意料之外的是,远在汝南金铺的好友张劭重病缠身,最终撒手人寰,无缘再见老友一面。
泪尽而亡 “信义冢”信义传千古
有一天范式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张劭戴着黑色的帽子,趿拉着鞋子,带着哭腔对他说:“巨卿啊巨卿,我别你而去,马上就要入殓,永归黄泉。即使你时时惦念着我,从此也阴阳两隔,永不得再见。”范式惊醒,大汗淋漓,心头一股不好的念头升起。他第一时间找到太守,如实向其禀告自己梦中之事,得到太守的允许,请假远赴汝南金铺前去一探究竟。一路上范式无心赏景,胯下白马常常累得大汗淋漓而不得充分休息。
依照汝南风俗,停尸三天就要入殓,也就是入土为安。时间到了,村民抬起棺椁,一路上吹吹打打,白幡飘动,纸钱飞舞,亲人悲痛欲绝。到了墓地,任凭抬棺的壮汉如何拼尽全力,都不得挪动棺椁半分。白发人送黑发人,见此情景,张劭的母亲老泪纵横,扶着棺椁哭着问:“孩子呀,难道你还有挂念的人吗?”就在这时候,远处尘土飞扬,素车白马,号哭声渐近。张劭母亲擦擦泪呢喃道:“孩子,一定是范式到了。”范式奔赴棺椁前,目睹此景哭声震天,随后压抑住悲痛说:“好兄弟呀,你就安心上路吧!”说完,范式亲自抬着棺椁将好友下葬。
范式虽然做官,却极其看重信义二字。他决定为好友守墓百日。守墓期间,每日哭肿了眼,茶饭不进。这可急坏了张劭的母亲,她一次次不顾年弱体迈,好言相劝。可是范式一时很难从悲痛中缓过劲儿来,每日哭得昏天暗地,以至于到了第七天的时候已经哭不出声来,双目渗出鲜血而亡。
一个山东的官吏竟然为一个河南的好友泪尽而亡。这件事震惊了世人。当地官员在仔细了解事情经过之后,当即禀告朝廷,并按照当地最高礼遇派人办理范式的丧事。范式入殓当天,当地的群众密密麻麻从四面八方而来,他们长歌当哭,都为这样一位生不愿别、死不愿离的信义典范扼腕叹息。于是当地人把范式埋在张劭墓东侧。人们称这两座墓为“信义冢”。范式所骑白马也为主人尽忠而死,被葬在范式墓东侧,是为“白马冢”。
流传有序 古韵铿锵唱大风
“范张鸡黍”的故事发生在东汉和帝在位期间,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根据《后汉书・范式传》记载,故事发生地直指如今的汝南县金铺镇。
相传,金铺“十字街”北不远处的路东有鸡黍台,附近有“二贤祠”、信义桥、信义冢、白马冢。张劭、范式友谊长存,重义守信的故事,被历代人所推崇。2000多年来,一旦人们谈起友谊、信义,就会不自觉想起范张鸡黍的故事,感佩二人感天动地的深厚情谊。
《搜神记》《汝宁府志》都对这个故事有专门的记载,元曲《死生交范张鸡黍》用哀婉铿锵的唱词写尽二人之间的诚信故事。《汝宁府志》里更有金镇、李根茂、王元梅、张卿采等历代太守、知县等人歌颂范张二人的诗词歌赋:“生死交情乃见真,订期鸡黍远相亲。最怜白马山阳客,执绋坟头哭故人。”范云《赠张徐州稷》有云:“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
唐朝李瀚《蒙求》中有“范张鸡黍”的典故。元白朴《摸鱼子》词:“季鹰千里莼鲈兴,更喜范张鸡黍。”
近年来,汝南县委、县政府对范张鸡黍遗址加强保护,制定保护方案,逐步对相关遗址进行修复保护。而范张鸡黍传说也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范张鸡黍”类似的典故,主要体现友情、信义或忠诚的还有“管鲍之交”“伯牙子期”等。
“管鲍之交”指的是,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牙为挚友,共同辅佐齐桓公。鲍叔牙多次向齐桓公举荐管仲,让位于政事。后两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好友。其核心内涵是以让贤和患难与共著称,被后世誉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典范。
“伯牙子期”的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准确理解其“高山流水”之意,二人因琴艺相契而成为知音。后钟子期去世,伯牙悲痛断琴,终生不复弹奏。其核心内涵是强调“心有灵犀”的精神共鸣,成为“知音难觅”的文化符号。
我们无法透过历史的烟云完全还原这段友情,却在历代文人墨客的演绎中认识到友情的可贵与信义的崇高。“一诺千金”正成为当前市场经济下人们恪守的信条,这不仅是范张鸡黍内涵的延续,更是拓展与提升。作为全国文明城、好人之城的驻马店,许许多多的身边好人通过一件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那些身边的“信义书记”“信义大姐”,那些凡人微光、凡人善举,都让我们生活的这座底蕴丰厚的城市变得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近年来,我市将范张鸡黍列入“以文化城”十大故事之一,在皇家驿站核心景区修建范张鸡黍园。人潮汹涌的游客纷纷将此地作为豫南打卡地,自驾前来,在古今映照的景区感知这片土地丰饶的文化珍存,也进一步认识到那些典籍里的故事在新时代如何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汝南县与山东省金乡县这两个范张鸡黍故事的发源地时常互访,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也让范式与张劭的故事在两千年后有了最好的诠释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