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5日
刘军定:以实干为笔书写基层富民答卷
  文/图 全媒体记者 刘永奇 通讯员 周子翔 周金高
  10月12日,记者走进上蔡县五龙镇老李村惠龙果蔬种植基地,看见一排排钢管拱棚如银色长龙般排列。走进一处大棚,只见绿油油的螺丝辣椒挂满枝头,翠绿的叶片间透着勃勃生机。刘军定正和村民们一起采摘辣椒,粗糙的双手在枝叶间灵活穿梭,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他笑得格外爽朗。这满棚的丰收景象是他17年扎根这片土地的最好回报。
  刘军定,上蔡县政协委员、五龙镇副镇长。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五龙人,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带领村民把一座座大棚搭在田地上,把一个个致富梦想种进了现实。
  帮助群众寻找致富门路
  以前的五龙镇,村民祖祖辈辈靠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生。“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一年每亩收入最多千把块钱,除去种子、化肥等钱,一年下来能收入2万块钱就不错了。”老李村的张小楼回忆起过去,感慨万千。更让人揪心的是,为了谋生,村里的年轻人大多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劳动力短缺,发展动力不足,不少村民守着自家的几亩地,看不到致富的希望。
  产业基础薄弱、农产品附加值低、销路狭窄,村民们守着土地难寻致富门路,大家急切地盼望着能找到新的致富途径。
  时任镇干部的刘军定每次走村入户,看到村民们期盼又无奈的眼神,心里就像压了块石头。“不能让大家一直困在穷窝里,必须找到一条致富新路子!”这个念头,在他心里愈发坚定。
  2009年,刘军定决定走出去看看,找找方向。他带领有志创业的村民,先后奔赴安徽、山东、河北等地参观学习。看到当地连片的蔬菜大棚里,瓜果蔬菜长势喜人,得知亩产效益是传统作物的好几倍,刘军定眼前一亮:“咱五龙镇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咋不能搞大棚种植?”
  试验棚里的破冰之行
  “搞大棚?没试过啊,万一赔了咋办?”“咱连基本的温度、湿度都不会调,种不活咋办?”回到村里,刘军定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发展大棚种植,却遭到不少村民质疑。面对大家的顾虑,他坚定地说:“技术我来学,风险我先担,要是赔了,我自己扛!”
  2009年下半年,刘军定率先流转90多亩土地,建起了村里第一批钢管拱棚,尝试种植早春西瓜、甜瓜和晚秋辣椒。从那以后,他几乎把家安在了大棚里。白天,他蹲在棚里观察作物生长情况,记录温度、湿度变化,琢磨施肥、浇水的时机;晚上,他趴在灯下查阅农业资料,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种植要点。
  光靠自己摸索远远不够。为了学到更专业的技术,刘军定多次跑到河南省农科院“取经”,软磨硬泡地邀请专家团队到五龙镇指导。“当时专家来了好几次,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教我们。”刘军定记得,有一次甜瓜刚挂果就出现了病害,他急得团团转,连夜开车去省农科院请专家,凌晨赶回村里后,又跟着专家在大棚里忙到天亮,终于控制住了病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春天,第一批早春西瓜成熟,个大皮薄、甜度高,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算下来,90亩大棚的收益比传统种植翻了几番!之前持怀疑态度的村民,纷纷动起了搞大棚特色种植的念头。
  让“小棚子”成“聚宝盆”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随着大棚种植效益越来越好,不少村民萌生了发展大棚种植的想法。为了让更多人富起来,在刘军定的鼓励和支持下,五龙镇村民刘景立于2010年成立了上蔡县惠龙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全链条服务,手把手教村民整枝、授粉、防病害。
  渐渐地,在刘军定的带领下,当地大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90多亩,到如今连片的4000余亩,从单一种植西瓜、甜瓜,到冬天增加种植辣椒、番茄等多种蔬菜,实现一年两收,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现在年底能存下10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村民张小楼笑着说,他家如今不仅盖了新房,还买了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随着五龙大棚果蔬的名气越来越大,刘军定又开始琢磨打造品牌。他带领合作社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会,还成功将“五龙西瓜”申报为“国家名特优新产品”。如今,五龙大棚果蔬成了周边市场的“香饽饽”,甚至远销湖北、安徽等地。
   致富种子撒满乡间
  如今的五龙镇,5000多座钢管拱棚错落分布在田间地头。现在,这股大棚种植的热潮,还辐射到了周边乡镇,带动近20000亩土地发展大棚产业,让更多村民吃上了产业饭。
  作为五龙镇的致富领头人,刘军定始终没有停下脚步。每天清晨,他都会绕各个种植基地转一圈,看看作物长势。村民遇到技术难题,他随叫随到。有人想扩大种植规模,他帮忙协调土地、对接贷款。“土地不糊弄人,你对它好,它就会回报你。”这是刘军经常对村民说的话,也是他17年扎根土地的感悟。
  从一个人的探索,到一群人的追随;从90亩试验棚,到数万亩产业带;从传统农业的困境,到大棚经济的繁荣,刘军定用17年的坚守,践行着“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的承诺。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耕耘,把致富的种子播撒在五龙镇的每一寸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