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5日
博物馆里的故事
  驻马店实验小学文渊路校区
  五(1)班 周梓萱
  在刚刚结束的假期里,我跟着爸爸妈妈去了河南省博物馆,还逛过咱们驻马店市博物馆,上周又在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站了好久——原来这些地方藏着好多“咱们是一家人”的故事。
  河南省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我见过一块特别旧的铜鉴,上面刻着“九州一统”四个字。讲解员阿姨说,这是两千多年前的物品,那会儿河南是中原的中心,周边各地的人带着自己的手艺来这儿:北边的人教大家冶铁,南边的人带来水稻种子,就像好多小溪流汇进黄河,慢慢融成了咱们常说的“华夏”。
  可能有同学会说,咱们身边没见过其他民族的小伙伴呀。可我在驻马店市博物馆看到过一张老地图,上面标着明清时期的“茶马古道”支线——原来那会儿河南的瓷器、驻马店的芝麻,就是顺着这条路,被马帮驮到云南、四川的少数民族村寨;而那边的茶叶、药材又顺着路运到咱们这儿。博物馆里还有个旧茶罐,罐底刻着个“苗”字,讲解员说这是苗族商人留在驻马店的,说不定当年他就在咱学校附近的老街上歇过脚。原来“共同身份”不用天天见面才叫亲,就像茶罐里的茶香,哪怕过了几百年,还能感受到不同地方人凑在一起的暖。
  最让我记挂的是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里的那面旧红旗。讲解员叔叔说,杨靖宇将军带兵打仗时,队伍里有汉族、满族、朝鲜族的战士,大家啃着同一块冻硬的玉米饼,举着同一面红旗往前冲。有张照片里,朝鲜族的阿姨正给汉族的小战士缝棉衣,针脚歪歪扭扭的,可看着就心里暖——他们没说过“我们是一家人”,可枪林弹雨里,谁都把后背交给了对方。这大概就是“共同名字”的分量:不管是哪个民族,喊一声“中国人”,就愿意为了同一块土地拼尽全力。
  (小记者证号:25004013)
  (指导老师:张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