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在竹沟革命纪念馆研讨革命遗址相关史料    (资料图片)
    志愿者在竹沟革命纪念馆研讨革命遗址相关史料    (资料图片)        全媒体记者 刘金霞   
  深秋的阳光洒在确山县双河镇金沟村的郑立钊烈士生平事迹展览馆前,平整的水泥广场映着展馆明黄色的墙面。身着戎装的烈士半身雕像目光如炬,凝视着往来的人群;馆内,泛黄的照片、翔实的文字展板与少量珍贵遗物静静陈列。   
  这个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小院所属项目——“历久弥新——确山县革命遗址再现文明实践项目”,在河南省2024年“文明探源我来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活动中获评二类优秀项目。从濒危旧址到“活课堂”,一群红色文化传播者正用志愿力量,为“小延安”确山的革命遗址注入新生命。     
在时光里亟待“抢救”的记忆
  确山,这片被称为“小延安”的土地,天生镌刻着红色基因。作为民族英雄杨靖宇的家乡,这里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的所在地,1921年至1949年的红色历史从未中断。据统计,全县现存革命遗址306处,在册烈士822名,红色资源占驻马店市总量的四分之一。   
  然而,这些“红色活化石”曾长期面临存续危机:有的遗址屋顶塌陷、墙体斑驳,风雨侵蚀下渐失原貌;有的因缺乏专业指导,修缮陷入“想做不会做”的困境;更有烈士后裔捧着修缮图纸犯愁——“不懂政策、缺资金,空有守护心”。   
  “保护革命遗址,是守护民族的集体记忆。”确山县红色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队长马勤功坦言,项目启动前,团队调研梳理出三大痛点:亲属力不从心、基层力量薄弱、社会参与无序。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等政策出台,让破局有了方向——必须凝聚政府、社会、公众合力,让红色遗产“有人管、会管、管得好”。     
“专业+温情”让遗址“重获新生”
  “不能让革命遗址在时光里沉寂!”2023年起,服务队牵手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组建“专家+志愿者”守护队,用专业与温情开启遗址“重生计划”。   
  团队制定“七步工作法”:走村串巷摸排306处遗址现状,扎进档案馆、走访老战士挖掘细节,组织文保专家与村民代表论证方案,实地勘测调整设计,向村民反馈优化,全程跟踪施工……每一步都兼顾专业性与民意。   
  “修旧如旧不是简单复原,要让遗址‘会说话’。”参与设计的中原工学院教授李芳举例说,郑立钊烈士生前常为乡亲代笔写信,团队便在展览馆增设“代笔信”互动区。如今,孩子们趴在展柜前写“爷爷我想你”,红色精神在沉浸式体验中悄然传承。   
  目前,18处重点遗址中16套设计方案落地,2处完善中;3处展馆开门迎客,4处进入资金申报阶段——曾经濒危的红色坐标,正一步步“站”回历史舞台。    
  从“修起来”到“火起来”     “保护不是终点,让红色精神‘活’在当下才是目的。”马勤功说。项目始终秉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将修复后的遗址打造成“行走的思政课”。   
  郑立钊烈士展览馆开放后,成了全县“红色地标”:机关单位在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学校组织“小讲解员”培训,老党员带着新党员在展柜前重温入党誓词。全县10个乡镇(街道)更将其纳入每月25日党员活动日必访地,让红色教育融入日常。   
  数据见证成效:2024年,依托遗址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红色研学等活动166场,覆盖5万余人次;2025年,志愿服务队走进党校、高校讲述确山红色故事;学习强国等平台报道112次,总阅读量18.5万次——“确山红”正从革命老区走向更广阔天地。   
  “下一步,我们要让红色遗址‘活’得更彻底。”马勤功翻开规划图,眼里闪着光说,“不仅要摸清所有遗址‘家底’、整理成图文资料,还要用直播、VR做‘云展’,依托高校测绘建数字档案。等资金到位,更多遗址将重焕光彩。”   
  夕阳下,在金沟村展览馆,修缮一新的老房子里,红色基因正随着新一代的目光,继续在这片“小延安”大地上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