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7日
重阳茱萸绛囊:香飘千年亦芬芳
    邵姝源和她的重阳茱萸绛囊作品(资料图)

  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作为河南省最年轻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5后的邵姝源两次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介绍“重阳茱萸绛囊”,让“重阳茱萸绛囊”香飘千家万户。
  十年磨剑练本领
  邵姝源,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茱萸绛囊”的代表性传承人。
  邵姝源和绛囊这门古老技艺的缘分,还得从她的童年说起。
  邵姝源老家上蔡县是重阳节的发源地。每逢重阳,很多人会把茱萸装进红色小布袋缝制成绛囊,随身佩戴,然后登上卧龙岗喝菊花酒。这种习俗在东汉时就有了,晋代逐渐成熟,唐代兴盛,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邵姝源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工作忙,她上学之前大部分时间都跟奶奶在一起。在她的儿时记忆里,奶奶和老姐妹们经常围坐在大树下的磨盘边,大伙儿边说笑边缝制茱萸绛囊,那些栩栩如生的精巧绛囊是她最爱的玩具。
  常听奶奶说起同村姨奶奶张社的故事,姨奶奶那双手是十里八村最巧的,能缝出40多种不重样的绛囊款式,还拿过全国大奖。
  姨奶奶出生在1937年,5岁时她就跟着母亲学做针线活。工作以后,姨奶奶也没有丢下这门手艺,几十年来常常以缝制绛囊为乐。
  1993年退休后,姨奶奶更是全身心投入在绛囊缝制上。在她的带动下,这门小小的手艺发展成了一门产业。姨奶奶常常免费教大伙儿缝绛囊,奶奶和老姐妹们闲来无事,就会缝制茱萸绛囊换些零花钱。
  2007年,“重阳茱萸绛囊”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姨奶奶也成为了这个项目全国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自五湖四海的世界各地的运动员,都收到了一只精巧的手工缝制的小白鸽,那便是姨奶奶带领徒弟们特意创作的新款绛囊。
  那时邵姝源虽然仰慕姨奶奶,但是怎么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传承她的衣钵。
  邵姝源刚开始学缝绛囊时,还是个七八岁的小姑娘,苦没少吃。缝歪了,气!明明缝同一个款式,偏偏做出来和奶奶的不一样,气!越想做好越做不好,急得邵姝源直跺脚。有时,奶奶看她哭,也不知道怎么哄她。
  后来,爷爷奶奶心疼她,就让邵姝源去磨中药。
  茱萸绛囊里的药材是讲究配伍的,剂量多少、如何搭配都很有讲究。大人配好药材后,会让邵姝源闻一下不同配方的味道差异。
  选好药材之后,再用石头做的药碾子把药磨碎。机器研磨虽然快,但是会产生高温,破坏药性,所以需要手工研磨。研磨药材跟和面揉面团一样,是个考验人毅力耐力的体力活。“大人告诉我,玉兔就是这样给嫦娥捣药的,我顿时干劲十足,成就感拉满。小时候做东西经常失去耐心,即便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坚持不了太久,每逢这个时候,家人就会鼓励引导我,让我最大程度地完成。”邵姝源说。
  邵姝源能参与的工序越来越多。所谓难事,不过是千百次把简单的事做好。当初难倒邵姝源的技巧,现在看来不过是最基础的缝制而已。邵姝源凭借一股倔劲,终于啃下了入门的硬骨头。
  越长大,奶奶对邵姝源的缝制要求越高。每次回奶奶家,奶奶都仔细教邵姝源手艺,叮嘱一些细节,比如得学会隐针,把针脚藏起来。
  一个绛囊看着不大,但要认真完成需要近20个步骤,粘衬、熨烫等工艺都很考验人。不仅要把衬熨平整,还要压熨出褶皱,一不留神就可能烫伤手或者报废。光这一道工序,邵姝源就练了三四年。
  十二三岁的时候,邵姝源的作品基本能拿出手了。除了平时和奶奶、姨奶奶一起缝绛囊,邵姝源对其他女工也很有兴趣。
  邵姝源的妈妈是服装设计师,经常带邵姝源去逛面料市场。四五年级的时候,邵姝源就在没人指点的情况下,给模特进行了立体剪裁,让妈妈刮目相看。读大学时,邵姝源报了服装没计专业。
  大一的期末设计中,邵姝源特意在服装中融入了绛囊和仰韶文化元素,得到老师的认可,获得了“两岸三地设计艺术大赛”铜奖。
  虽然得奖很开心,但邵姝源的梦想远不止这些。邵姝源开始到处开拓自己的眼界,在上海上学的这些年,邵姝源多次参加上海时装周和上海服装博览会,不断累计参赛经验。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邵姝源获得了“大学生数字艺术大赛”一等奖。
  除了绛囊,其他非遗项目邵姝源也有涉猎,比如蜡染、刺绣。邵姝源也和其他年轻女孩一样,喜欢追求潮流时尚,比如汉服、动漫。但是邵姝源心里一直装着绛囊,走到哪里都琢磨。
  和朋友去乌镇旅游时,邵姝源默默制订了一个销售计划,头天在背包里装了一大包茱萸绛囊,想趁机试试,绛囊在南方是否一样能受到认可。
  邵姝源在景区门口小心翼翼地打开背包,展示里面的绛囊,向路人兜售。有抱小孩的顾客,邵姝源会推荐他们买“搬脚娃娃”,有老人来购买,邵姝源就推荐他戴“福寿安康”。很多顾客都在感叹,在工业化时代,这种纯手工缝制很难得。
  一名穿着时尚的小姐姐站在邵姝源身旁,盯着她手中的绛囊看了很久,等到其他顾客都走后才上来跟邵姝源说话。她问邵姝源,手中的绛囊确定都是亲手缝制的吗?邵姝源将手中的绛囊递到了她手上,教她分辨机器缝纫的针脚和手工缝的差别。她低着头揣摩了许久,半晌后才开口:“我外婆也会缝,小时候戴的都是外婆亲手缝的,自从外婆去世后,我就再也没戴过了。”她闻了又闻:“就是这种味道。”接着又哽咽着说:“这么多年,我也一直在寻找,但都是机器生产的,没想到今天来乌镇旅游,让我遇见了,谢谢你,谢谢茱萸绛囊。”
  她付过钱后转身离开了,此事却让邵姝源难以忘却。一件小小的手工品,却是一个人一生都在守护的美好回忆。从那之后,邵姝源渐渐萌生了让茱萸绛囊走得更远的想法。
   长河不息薪火传
  时光荏苒,姨奶奶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需要选一个新的传承人。尽管已经有百余名徒弟,但是她对版型、技艺要求特别高,不容许有差错,此外还特别看重创新能力,所以考量很久却迟迟没有定论。
  一次偶然的机会,邵姝源了解到姨奶奶还在为衣钵传承发愁,就主动提出试试。邵姝源的决心和能力打动了姨奶奶,她同意让邵姝源做传承人。
  有一次,邵姝源去看望姨奶奶的时候,她的神志已经有些模糊了,一听到绛囊立刻又有了精神,眼神都有了神采。那一刻邵姝源懂得了什么叫热爱。
  因为热爱,即使工作了一天很累,邵姝源还是愿意拿起手里的针线去缝制绛囊。想到手里这个作品,未来会佩戴在某个小姐妹身上,就想缝制得更精美些。这样一来,绛囊对邵姝源反而有了一种治愈作用。
  邵姝源决定在茱萸绛囊的款式设计研发上下功夫,邵姝源本身就是年轻人,也更了解同龄人的想法,所以除了研习传统款式,邵姝源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新品研发上。
  绛囊研发试错成本比较高,除了材料费用,最贵的是时间。
  像邵姝源制作的一款名为“晓梦蝶”的新款绛囊,蓝色的色调更添几分神秘,很契合年轻人的审美。从灵感提取到元素组成,然后画出设计稿,研制出样品版型、打样,再审核,有问题的地方,还需要多次更改调整。光是设计出一款新品,就要长达两三个月。看似一款简单的绛囊,其工序就有十几道,缝制需要上千针,四五个小时才能完成。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这款绛囊推出后,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随着邵姝源和她的茱萸绛囊知名度的扩大,邵姝源两次受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邀请,一次是2024年总台《重阳节晚会》,一次是《开门大吉》。通过她的讲述,让更多人知道了重阳茱萸绛囊。
  姨奶奶去世后,邵姝源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时光易逝,容颜易老,世间什么才是永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穿越千年的技艺?答案或许就在一枚枚绛囊里。
  一针一线之间,绣出的不仅是亲人之间的爱,更是穿越千年的中华文化。邵姝源希望绛囊不光在两千年前受人喜爱,更希望它在未来能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