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侯望河楼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九九重阳,今又重阳。
我们在万山红遍的枫林中寻找故乡,回首处,蓦然千年。正因为人们认为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为“重阳”。东汉时为素节,唐初称登高节,中唐后才诏令为重阳节。
从“遥知兄弟登高处”到“菊黄萸紫总生愁”;从“携樽同陟玩河楼(即望河楼)”到“天下重阳出上蔡”,我们的认知伴随时代的脚步总是在漫漫时空中发生着变化。
“冬十一月,楚子灭蔡,用隐太子于岗山。”这是《春秋左传》昭公十一年发生的巨变,也是如今的上蔡历史上的今天,一个小国面对强楚泯然落幕暗淡的背影。
而具有浓重地域特色的桓景“齐家登山”从“夕还”来看,东汉时期郡治迁至古平舆,从那个走出太任的地方出发,朝出晚归,只有这凸起的高地才能在车辚辚马萧萧的条件下得以实现。岗山,莫不是如今的芦岗?
历史的神奇就在于此。在上蔡县城西千里平畴隆起一条南北长22.5公里、东西宽3~4公里、上土下石、最高处为98.2米的“卧龙岗”。
“龙岗西接昆仑脉,紫殿东望太岳云。”重阳节前夕,在蔡侯望河楼,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蔡侯望河楼始建于春秋时期,为蔡国诸侯所建,用于观测汝河汛情。从春秋到东汉,从东汉至今,源远流长的重阳文化起源于此。
我们追溯重阳节的源头,会发现历史绝不仅仅是巧合,更多的是实至名归。我们也可以明确表达这样一个观点,世界华人的民俗佳节——重阳节起源于上蔡芦岗(古岗山)桓景登高传说。
重阳溯源——芦岗上的秋天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是战国诗人屈原第一次用文字为我们郑重写下“重阳”这个厚重的名字,而这个寓意深远,饱含古人智慧的名字,当初的含义是“九重天”,与节日无关。重阳节作为节日名称最早见于东汉文献。
很久以来,重阳节的发源地争议颇大,因为传统节日的诞生绝非一时一地,而是经过演绎、传播、融合、升华,最终成为传统共识和镌刻在国人基因里的密码。
秋风瑟瑟舞芦花,似雪纷飞映晚霞。这座平地而起的岗山,逐渐被今人口中的“芦岗”替代。
重阳节,源于东汉桓景在九月九日这天登高避灾的典故。桓景是汝南郡上蔡县芦岗人,宽之后裔,居芦岗。这是清张庚麟重修《上蔡县志》上的记载。芦岗望河楼侧,旧有桓景登高处碑。
他跟随费长房游学,颇得师傅真传。费长房据考证是今河南省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人,中医著名典故“悬壶济世”与之有关。《后汉书·方术列传》讲述了费长房学艺的故事。有一天,他坐在酒楼喝酒,俯瞰楼下,看到一鹤发童颜的卖药老翁,悬挂着一个葫芦卖药丸膏药。等街头行人散去,老翁悄悄钻入葫芦休息。这可把费长房看愣了。等到老翁再次出现,他就买来好酒好菜恭恭敬敬拜见他。老翁知其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没曾想,小小葫芦之内别有乾坤,里面雕梁画栋,美不胜收。老翁传授他方术。十余日后,学成归来。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费长房骑行如飞。回到家,家人认为他早已经死了。原来已经过了十多年。从此以后,费长房能医治百病,祛除瘟疫,还有令人起死回生的本领。像这种神话传说,虚虚实实,民间口口相传。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而桓景是费长房的高足,医术自不在话下。
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是有史料支撑的桓景登高典故。
从此以后,重阳这一天登高、赏菊,佩茱萸,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标配,从而丰富了这个传统节日的内涵。
桓景举家登高的地方在芦岗蔡侯望河楼。望河楼位居方圆百里制高点,登之则心旷神怡,可望汝河汤汤,可观看远山点点,可俯沃野千里,可赏四时风景。楼西侧有啸吟轩与赏菊亭。重阳前后,高台之上苍松翠柏、菊黄萸紫,蔚为大观。明清时期被誉为“芦岗雅地”、天中名楼。
转瞬重阳——诗词里的意象
“日月梭飞,转瞬重九。”宋人吴自牧《梦梁录》里的心境古今相通。重阳节在西汉萌芽,东汉形成。
从“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到桓景齐家登高避难,以茱萸绛囊系臂,饮菊花酒,已将重阳节的内涵极大丰富与外延。重阳习俗至此在古蔡大地形成并随着时代推移向四面八方传播。
重阳佳日,天高云阔。文人佳士登高作赋,逸兴遄飞,留下一大批光耀古今的重阳佳句。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描述的是他重阳登高望远,纵情痛饮,以古抒怀的绝妙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成千古绝唱:独自在他乡山高路远,思家之情越发炽烈,每到重阳都会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泪眼婆娑中兄弟们身佩茱萸登高望远,只恨唯独少“我”一人形单影只,如离群孤雁。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唐代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将家国情怀淋漓尽致地挥洒,他在沙场上重阳登高,望故园方向,漠漠黄沙,正是在这种征伐中发旷古之幽思,才更有直抵人心的动人力量。
而在重阳节的起源地上蔡,传统佳节三五成伴,怀古慕今,登高远游,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句从心间流出,也为这方神奇的土地增添一抹瑰丽的亮色。
“重阳无伴独登楼,一望川原尽是秋。相国冢荒孤柏在,玩花台废野云浮。风高树叶萧萧下,水落龙潭细细流。无那故人天气远,菊黄萸紫总生愁。”这是明末清初的冀景隽《九日登楼有怀》中生发的感慨。
“拟准重阳结队游,携樽同陟玩河楼。千林落叶随风走,万里长江(这里指的是汝河)贴地流。村圃雨余鸦噪晚,关山霜冷雁鸣秋。茱萸菊瓮年年有,催得诗人尽白头。”清朝诗人李杰英在《重阳偕友人登玩河楼》中同样有神来之笔,令人过目难忘。
无数的才子佳人,用心用情感怀重阳,用笔下的意境抒发情怀。在芦岗南侧长眠着我国历史上《谏逐客书》的作者、千古一相李斯的墓地;岗东有被朱熹尊称为上蔡先生的宋代理学家谢良佐祠。且孔子周游列国曾来于此。正是脚下这片孕育着丰厚文化的播火之地,滋润着一代代文人墨客把重阳文化扩展成天下华人共同的精神坐标。
心之所至——民俗里的节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具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被赋予独一无二的精神特质,反映了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根植于人民日常生活的肥沃土壤。
让我们回顾重阳节几个关键时间节点:
1989年,国家确定“九九重阳节”为老人节。
上蔡县委、县政府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挖掘着重阳节特有的文化内涵。2003年,中国·上蔡重阳节民俗文化研讨会,齐聚省内外声名显赫的40余位专家、学者,穷根溯源,条分缕析,从多个维度把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一一研讨,收集论文六十余篇,结集出版《重阳节的发源地——上蔡》,一举让天下重阳出上蔡这一定论迅速传播海内外,从而擦亮了上蔡重阳节这块金光闪闪的牌子。全国各地重阳节习俗各有不同,时逢重阳,有山登山,平原地带,登楼、登台、登亭、登城、登岗均与登高有关。
2005年12月4日,上蔡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随后,上蔡重阳习俗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十六,割块肉”;“老人70蒸面雁,活到100也康健”。在上蔡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人们口口相传,在老人年到66的九月九日,送上一块肉,表示不忘老人的养育之恩;在爹娘70岁那年的九月九日蒸面雁送给老人,祝其展翅高飞,健康活到100岁。
路途再远,总有一盏灯为你点亮;世界再大,总有一扇门为你打开。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坐标河南上蔡,“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让海内外华人感受“老家河南”的独特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尊老爱老依然成为重阳节的主题。
“重阳文化与时代对接,一个是尊老敬老,另一个是对健康生活包括食品的改进创新,都逐渐拓展其内涵。”市民协副主席余全有眼中,发端于上蔡的重阳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