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3日
滂母训子恪守正义 范滂大义慷慨赴死
    范滂画像(资料图)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在东汉有这样一位义薄云天的母亲,她就是范滂的母亲。我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是范母,却留下她秉持“舍生取义”,面对生死,支持儿子坚守正义,令范滂慷慨赴死的故事。
  范滂以清廉、果敢、担当的历史形象,深深扎根在无数人的心中。“揽辔澄清”的典故说的就是他胸怀志向,欲澄清天下,激浊扬清。他自幼在母亲的教导下立下宏大志向,奠定他一心为国,杀身取仁,为理想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人格操守。
  家风淳朴 饱读诗书
  民国《确山县志》《人物传·范滂传》中记载:“故老传邑东南有范滂墓,东距城二十里许有羌城寺,即古征羌遗地也。先是春秋祭,邑宰遣人祭滂于羌城寺,后嘉靖间始建祠于学宫西,后三楹为滂母祠,前三楹曰范公祠。国朝改为二忠祠,塑范滂及颜鲁公像于内,享祀已久。后萧玮任确,奉文修忠义祠。”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确山境内有范滂墓。《后汉书·范滂传》称他“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铸廉于“行”,筑牢廉洁防护网。每个人的第一课堂都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好坏与否,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着直接的影响。家风对范滂的影响是巨大的。范滂在母亲的教导下逐渐成长为一个性格刚正不阿、秉性耿直、饱读诗书的人。正是他非常看中自己的名节,爱惜自己的名声,在他生活的地方名望很高,才有了后来他被举荐为孝廉。
  孝廉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非常重要的一种制度。“光禄四行”是孝廉的录取标准,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其中最重要的标准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孝廉是汉武帝时期察举制中的一种科目。要求被推举的人兼具“孝”与“廉”的优良品德。由地方官每年推荐品端行正之人,同时被推举者还需要通过相应的考核过关之后方能担任官职。范滂能够脱颖而出,除去他自身努力,从小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胸中有“澄清天下之志”。
  确山县流传这样的故事:范滂的母亲性情淑慧,白天操持家务、教育子女,夜晚缝缝补补,节俭勤劳。她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出仕则为官清正为民谋福祉,居家则勤耕苦读为乡邻谋实事,不要做趋炎附势的势利小人。
  《后汉书》还有这样的记载:后牢修(人名)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狱吏将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格。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滂后事释南归。公元167年夏,汉桓帝大赦天下。在都城洛阳通往汝南郡的官道上,披头散发的三位囚徒面色萎黄,其中一位正是范滂,而紧跟其后的是一同入狱的家乡人殷陶、黄穆。范滂对他们俩郑重地说:“今子相随,是重吾祸也。”也就是“你们跟着我,是加重我的罪名,非常不妥。”“始发京师,汝南、南阳士大夫迎之者数千两。”面对士大夫们站立在官道两旁争相迎接,范滂见状连连摆手。他和两位同乡悄悄各自返回汝南郡老家。在官道的尽头,家中老母亲牵挂着范滂的心。而白发苍苍的范母,正拄着拐杖在村口向西望眼欲穿。
  慷慨赴死 英名流传
  东汉时期宦官当道,党锢之争此起彼伏,生性耿直的官员常常被污名化,一时间朝堂之下乌烟瘴气。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冀州饥荒,盗贼群起。朝廷派范滂为清诏使,前往巡察民情。时年23岁的范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当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这就有了冀州的贪腐官员纷纷弃官而逃。巡察冀州崭露头角,范滂被调任光禄勋主事,后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为太尉府属吏。范滂在职期间,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求贤若渴。他一身正气,对于作奸犯科者该撤职的撤职,该入狱的入狱,而对于那些品行高洁之人经过考察后依照程序从底层提拔。古人讲究孝悌伦理,举贤不避亲也无可厚非。然而等到中常侍唐衡写信给宗资,为李颂谋求官位,原本想着李颂老家西平,是范滂的外甥,应该一说就成,没曾想,宗资一再安排范滂给李颂安排个小官,然而,面对李颂既是自己的外甥,又是公侯家的后代的情况下,他却认为对方根本不具备做官的资格,于是压下此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被唐衡获悉后写信责备宗资。宗资一听说,暴跳如雷,急忙召来功曹书佐朱零——问明情况,得知是范滂的缘由后,气不打一处来,鞭打朱零。朱零昂着头义正词严:“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后来皇帝下诏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属官上报民间那些反映官吏贤能与否的歌谣,范滂因此劾奏了刺史、二千石权豪共20多人。尚书责怪范滂弹劾的人太多,怀疑他在弹劾时怀有私心。“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他义正词严的回答让“吏不能诘”。试想,如果没有母亲的鼎力支持,以“孝顺亲长”闻名乡里的范滂不可能坚持住自己的节操。这就是母爱的伟大之处。
  范滂两次因查办贪官污吏而频繁触动权贵的利益,被捕入狱两次均获释。按说范滂的清正廉洁还是被那些朝堂上正直的官员看在眼里的,否则不会两次轻易获释。回到家中,范滂的母亲不仅不责怪自己的儿子,反而安慰他要保持名节,不为奸官的攻讦而妥协,劝慰他安心在家,乡邻有需要的时候鼎力而出,尽一份自己的本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覆巢之下焉有危卵?正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范滂还是没能躲过劫难。“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范滂等。”拿着皇上的圣旨,督邮吴导前去缉拿范滂,却到达地方后关闭房舍的大门伏床头忍不住哭泣。范滂听说后直言这是因为自己的缘由,随即主动投案。这时候县令郭揖劝他与自己一起逃亡,却被范滂拒绝。他说:“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在生死的关头,他不仅不愿意连累其他颇有气节的官员,更是第一时间想到不能让自己的老母亲流离失所。
  范滂母亲深知儿子为忠义所系,临别时鼓励他:“汝今可同李膺、杜密齐名,死亦无憾。既有美名,又期长寿,二者如何兼得?”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作为母亲手心手背都是肉,儿女连心锥心刺骨,作为一代廉吏的家人,她以大局为重,劝儿子范滂舍生取义。范滂跪受母亲教诲,拜别后赴死。他深知母亲苦心,以“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自责。最终被判处死刑,年仅33岁。
  范滂的母亲也成为古代“明理慈母”的典范。我们传统中的家庭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正是范滂自幼受到母亲的谆谆教导,铸就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才会有他短暂一生留给后人的铮铮铁骨与伟岸形象。
  家国情怀 彪炳史册
  忠义文化的象征。范母教子“以气节为本”,其言“死亦无憾”成为后世忠臣的座右铭。范滂本人也以清流形象震慑腐败,被《宋史》列为“忠者,中心也”。母亲在儿子生命最后阶段,不仅无怨无悔,反而以大局劝慰,体现了超越亲情的家国情怀。
  陈蕃曾评价范滂:“此郎亦管仲、乐毅之器,器小而有用。”(《世说新语·赏誉》)此言凸显范滂的治国潜力。
  古人非常重视世俗教化。宋朝苏洵在《苏氏族谱亭记》中记载:“自吾少时,见与为不义者,则众相与疾之,如见怪物焉,栗然而不宁。”见到有人做不道德的事,大家如同见到怪物般。苏轼幼时曾问母亲是否同意他做范滂,程氏以同样决绝的态度回应。苏东坡母亲程夫人对他的教育也是仿效古人,秉持节操。其中流传至今的是苏辙在给苏东坡写的墓志铭中提到程夫人教苏东坡读《后汉书·范滂传》的事迹。程夫人读《后汉书》时,对滂母教子慷慨取义不住叹息。10岁的苏东坡忽闪着一双大眼睛,一字一句对母亲说:“我要做范滂这样的人,母亲您同意吗?”程夫人闻言,感动至极,坚定地回答:“你若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苏东坡长大后,也不幸陷入党争,被视为元祐党人的领袖。后来屡次被贬,甚至被贬谪到海南孤岛,在炎热天气坐在树林中没吃没喝苦苦熬煎,然而其志不改,为世人尊敬。《宋史·苏轼传》评价苏轼,“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等文献称范母“千古尊崇”,足见其历史地位。范滂母亲的故事既是个人品德的缩影,也是时代精神的写照,至今仍激励着后人坚守正义与忠诚。
  确山县刘店镇大刘庄古庄是范滂最后的归宿,“东汉太尉掾范滂墓”就在此地。民国《确山县志》卷三《古迹考》有“征羌故城,在县东……为范滂故里”的记载。当然,汝南郡辖区之广,绝不是现在的辖区范围。也有考证说范滂是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砖桥村人。据推测,范滂死于监狱后,被仰慕他的人悄悄带到确山县古庄安葬。也反映了当地尊崇名士、仰慕德隆望尊之人,俨然成为一股清流。
  在刘店镇政府院内竖立着一尊雕像,名为“揽辔澄清”,砥砺着今人胸怀天下,为人民谋求幸福。范滂别母的动人故事发人深思,我们相信行胜于言的道理。每个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我们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毫无疑问,滂母训子恪守正义,范滂大义慷慨赴死,至今仍有着强烈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