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王捷 通讯员 魏丽
“我这么瘦,怎么会高血脂?”拿到体检报告的那一刻,不少体重偏轻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在大众认知里,高血脂似乎是肥胖者的“专属疾病”,但近年来,越来越多偏瘦者的体检报告上,血脂指标却亮起了红色警报——事实证明,血脂水平与体重并非绝对挂钩,偏瘦者同样可能面临血脂异常的风险。今天,驻马店广济心血管病专家教我们做好3件事,远离高血脂。
血脂异常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核心是人体内脂蛋白代谢失衡,主要表现为总胆固醇(TC)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即“坏胆固醇”)升高、甘油三酯(TG)升高,或伴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即“好胆固醇”)降低。
千万别小看血脂异常,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器”,更是诱发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危险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威胁不分胖瘦。
很多瘦人饮食清淡、体重稳定,却依然查出高血脂,其实背后有3类关键诱因:
饮食误区。看似“健康”,实则暗藏高油高糖——比如频繁喝加糖咖啡、爱吃油炸坚果,或长期过量摄入动物内脏、肥肉,都会导致血脂堆积。
生活方式失衡。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情绪焦虑等,会打乱内分泌节律,直接影响脂代谢功能,让血脂调节“失控”。
遗传与生理因素。部分人存在家族性高脂血症基因,即使体重正常,血脂也可能先天偏高;此外,随着年龄增长,代谢速率变慢,老年人(即使偏瘦)也更容易出现血脂异常。
相比肥胖者,体重偏轻人群的高血脂风险更隐蔽,危害也更大:
认知盲区。多数瘦人认为“自己不会得代谢病”,主动体检的频率低,往往等到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或引发血管病变时才被发现,错过早期干预时机。血管损害更突出。临床研究显示,相同血脂水平下,瘦子的“坏胆固醇”(LDL-C)颗粒更小、密度更高,更容易穿透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同时,瘦人普遍缺乏肥胖者体内较高的“脂联素”(一种保护血管的物质),血管保护机制更弱,患冠心病的风险反而更高。
“高血脂是可防可控的,瘦人只要做好日常管理,就能远离风险。”该院神经内科主任刘钦建议做好以下3件事:
吃对食物,避开高油高糖陷阱。奶茶换无糖茶、蛋糕换全麦面包,多吃燕麦、芹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血管清道夫”,记住“主食粗细搭,蛋白选优质,脂肪挑健康”。
动起来。不用撸铁,上下班提前两站走路、周末骑车、在家跳10分钟操都有用,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血脂能悄悄降低。
定期体检。20~40岁偏瘦者每2年查一次血脂,40岁以上或有家族史者每年查一次,早发现早改善,别等血管堵了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