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5日
吴桂桥:古桥传佳话 悠悠连古今
    吴桂桥的路牌

    吴桂桥社区的石桥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高琳琳
  吴桂桥背后藏着一段温情故事——早年吴、桂两姓先祖在此定居,为解村民过河之难共同筑桥,“吴桂桥”之名由此诞生,成为镌刻着人文记忆的地域标识,代代相传。
  近日,记者走进驿城区古城街道吴桂桥社区,干净马路两侧商户林立,百货、吃食琳琅满目,烟火气中满是生机。据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利康介绍,这里的集市历史悠久,老吴桂桥集最早在吴桂桥北边老槐树下形成,既是物资交换场,更是乡村文化舞台。
  “布行的布五颜六色,粮行的谷物飘着香,牲畜行的叫卖声不停,卤肉、油条的香味勾着人走不动道。”在社区刘老先生的记忆里,旧时集市格外热闹——说书的、唱戏的、玩猴的次第登场,逢年过节还有踩高跷、舞龙等表演,满是烟火与欢腾。
  在老集市的发展中,几件“出圈”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这里曾有5个铁匠铺,30多名工匠日夜打铁,“叮叮当当”声成了集市最有力量的背景音;张五的油条、张平的卤肉成了集市“味觉符号”,让人念念不忘;4家中医诊所应需而生,解决了周边村民“看病难”的问题;磨油坊、豆腐坊、酿酒坊等小作坊接连出现,既丰富了商品,又让不少家庭增收,成了集市经济的“毛细血管”。
  了解吴桂桥,绕不开那座跨越4个多世纪的古桥——吴桂桥。它静卧在河南、河北自然村交界处,是社区历史的“活化石”,每块青石板上都藏着岁月的故事。
  古桥的历史始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秋,吴、桂两姓先祖在此垒石筑桥,让隔河相望的村民有了便捷通道。可惜时光侵蚀下,古桥逐渐衰败塌毁,只留下“便民”的记忆。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村民自发组织重修古桥;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古桥再次修缮,最终形成5孔石板桥的规制——每孔跨径3米,桥长17米、宽4.5米、高7.1米。令人惊叹的是,桥面、桥墩、桥底乃至护坡均用青石板垒砌,拼接处还用糯米浆拌白灰黏合,古老“秘方”让桥身历经百年风雨仍非常坚固,尽显修桥者的匠心与诚意。
  这座桥,不仅是砖石的堆砌,更凝聚着民心。它见过村民赶集的匆匆脚步,听过孩童过桥的嬉笑,也承载过两岸人家互帮互助的温情。
  如今,吴桂桥社区的发展再添新助力——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要塞。省道334线穿集而过,驻马店市区至确山县刘店镇的县乡公路在此交会,京港澳高速公路更是南北纵贯全村。
  这些便捷的交通线路,如同一条条“输血动脉”,既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又将社区的辐射力延伸至周边县区,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且持续的动力。这座承载着姓氏记忆、古桥故事与集市繁华的老社区,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续写着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