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驻马店市第十二小学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曾荣获驻马店市优秀班主任、驻马店市优秀教师、驻马店市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在驻马店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完成参与多项课题并获得市成果一等奖。相信人生因教育而美丽,教育因学生而精彩,学生因教师而幸福。
以微知著 文道相融——教学中的观察力与表达力培养
“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语文教学理念中。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始终相信,真正的语文学习不仅在于识字解文,更在于教会孩子用心观察、用情表达。而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以其精妙的观察、准确的用词和清晰的条理,描绘了爬山虎这种常见植物不为人知的生命力。恰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和孩子们共同探索“观察与表达”的奇妙之旅。
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爬山虎如何爬墙”这一自然现象并不困难,但要他们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入微,学习如何将动态过程转化为生动文字,并迁移至自身的写作实践中,则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此文为载体,我进行了一次聚焦“观察力”与“表达力”的教学探索。
设疑导入 点燃探究之火
课程伊始,我没有急于讲解,而是以罗丹的名言切入,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注意过墙上的爬山虎吗?它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征服墙壁的?”学生们面面相觑,有的摇摇头,有的则带着好奇与疑惑。我顺势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他们观察那隐藏在绿叶之后的“脚”。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迅速点燃了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深入文本奠定了心理基础。
深入文本 体悟观察之秘
1.聚焦词句,感知形态之美。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爬山虎脚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学生们通过朗读、圈划关键词,初步感知其形态。我利用课件直观展示,帮助他们理解比喻句的精妙,体会作者观察得细致入微。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这样一点点看清楚的!”
2.动作体验,破解攀爬之谜。对于“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做中学”的策略。请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触、巴、拉、贴”。他们小组合作,尝试用肢体模仿这些动作,再结合课件演示的攀爬过程,直观理解“一脚一脚”的含义。当讨论到如果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们通过对比、思辨等方式,深刻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观察的连续性,明白了这不仅是动作的描述,更是生命力的展现。
迁移表达 书写观察之得
在充分理解文本、感悟观察方法后,我将课堂引向写作实践。我布置了一个小练笔,鼓励学生选择身边一种熟悉的植物或小动物,进行一次细致的观察,并尝试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记录下来。
有一个学生观察了蚂蚁搬家,写道:“我蹲在墙角,看见几只小蚂蚁排着队。它们用触角碰一碰,好像在说悄悄话。一只蚂蚁发现了一小块饼干屑,它用小钳子一样的嘴巴咬住,使劲往后拖,‘一步一步’地往洞里搬。”这位学生不仅模仿了课文的观察角度,更活用了“一步一步”这样的动词,生动再现了蚂蚁的勤劳。
回顾《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过程,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与思维的启迪。通过这篇课文,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细致观察周围的事物,更领悟到了如何将观察所得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应“把材料组成一个圆球”,中心明确,浑然一体。而这“圆球”的起点,正是那双善于发现、勤于观察的眼睛。作为教师,我愿继续做那引路人,引导孩子们在语文的世界里,见微知著,文道相融,用心灵去感受,用文字去描绘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