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地锅

  □张艺川
  我的老家, 是广阔的黄淮大平原。当站在自家的屋顶上向外望去,绿油油的麦田连成一片, 仿佛看不到边。儿时的记忆里, 除了村中那一排排低矮的砖瓦房屋, 就是那高低参差的麦秸垛了。方的, 圆的, 长条状的,可谓是当时农村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我小时候, 父亲和爷爷一起下地干活, 我和母亲就在后面跟着。成年男人在地里耕作, 我与母亲经常去村西的树林里捡柴火, 毕竟柴火是仅次于粮食的 “二号物资” 。
  与拾柴火比起来,烧锅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梦魇。当时,户户建灶台,家家烧地锅,大人做饭,孩子烧火。夏天时,大地被太阳烤得炙热,把柴火填到火门里。只听灶坑里面传出哔哩啪啦的声音,大人还嫌火烧得不够大,顺手掂起几块劈柴就往里面送。这不是烧锅,而是把人架在火上烤。冬天,要是下场小雨,湿气上泛,气压又低,厨房里的烟堵在灶坑里排不出去,草木灰拌着全身的汗,让人变成了一个“黑老包” 。
  小学时, 合水农村中的少许人家逐渐以煤球代替了柴火。然而浓郁的炊烟仍然是笼罩在西平农村的一大景致。特别是一入冬, 一氧化碳刺鼻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 让人喘不过气来。
  上中学后,父母为了生计离开家乡外出工作。为了方便爷爷奶奶在家中生活,父亲给老人买了煤气灶,方便了许多。然而在老人们的思想中, “煤气”等于“霉气” ,故也一直闲置在家,他们继续过着烟熏火燎的生活。
  高一时,为了让家中的爷爷奶奶好好享受生活,父母在驿城区购置了房屋,准备接爷爷奶奶去城里。没想到,他们执意不肯离开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合水老家。为了改变老人的生活状态,姑姑和爸爸分别买了电磁炉、电饭煲、太阳能热水器等。从此,二老的吃饭问题算是彻底解决了。然而没过几个月,二老又重新使用起了灶火,只是偶尔用电磁炉炒几个小菜。
  后来,爷爷奶奶连电磁炉也不用了。不是不愿意用,而是因为村里的变压器老化,供电不足导致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党政部门积极落实上级政策,先是为村里新装了变压器,后又在村里实行精准扶贫。从此,各家各户的电器又可以用了,地锅时代也终于成为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