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花
妈四十二岁生下我, 我是妈妈的小女儿, 也是妈妈最娇宠的宝贝儿。 妈妈辛苦劳累了大半辈子, 到我懂事时,已年愈花甲, 精神和体力都严重透支。她常把酸辛、 苦楚向我倾诉……
妈说得最多的是她的漫漫回家路。
妈是外地人, 在兵荒马乱、 军阀割据、 民不聊生时, 讨荒要饭落脚这里。 她的老家在信阳县查山乡。
妈在泌阳的偏远乡村郭集成家后, 一晃几个年头没有家的消息。1958年, 已有两个孩子的母亲看着孩子们没啥吃的, 听说信阳那边生活还可以, 就和父亲携儿带女沿路讨要, 走了三天两夜, 终于回到了老家。
那时靠近铁路的信阳、 明港等地的生活好些, 父亲就在钢铁厂里谋了职, 母亲也在村里担任了妇女主任, 两个姐姐在那儿幸福了一段时间后, 迎来了我的三姐。
不久, 叔叔发电报, 说爷奶病重。作为长子的父亲与母亲商量辞工返乡。 母亲把锅、 碗、 盘、 碟等生活用品收拾了一大竹筐, 又带上乡亲们执意要送的两只母鸡出发了。 这次有了家产,又多了一个女儿, 父母决定绕道坐车。在舅舅的护送下, 他们由查山乡步行15公里到明港, 搭上了发往驻马店的班车。 说不清车内咋那么拥挤, 我时常听母亲讲起这段经历。 说父亲带的碗碟全碎了, 两只母鸡也死了, 两个姐姐不住地嚎啕大哭。 母亲躬着腰, 全力保护着不满半岁的我三姐。 从驻马店下车, 父亲收拾下担子, 挑上大姐、 二姐, 母亲怀抱着三姐, 经过一天一夜, 回到老家时, 母亲累得瘫在床上3天没起来。
从我记事时起, 妈回娘家就方便多了。 那时, 郭集到泌阳有了汽车。 虽说沙土铺的路颠簸得厉害, 但比起一步步地丈量真不知要幸福多少。 那时,妈会早早起来做饭, 然后到杨树岗搭上去县城的班车。 再在县城的火车站坐上开往堡子的小火车; 再在堡子换乘发往明港的小火车。 那时从明港到查山乡没通车, 为了走近路, 我们就从明港西边的雷寨下车。 这里到查山有七八公里的山路, 等走到查山乡的时候, 已是人家准备洗脚上床的时间了。虽说每一次回家都累得筋疲力尽, 但毕竟可以在一天之内到达, 这让妈觉得与家的距离近多了。
后来, 随着乡乡通、 村村通公路的修筑, 县际之间的往来日益方便。
那年清明, 我陪妈去舅家。 早上7时从泌阳乘客车出发, 10时左右就到了明港, 再从明港搭乘到查山的客车,轻轻松松就赶上了午饭。 这让妈兴奋异常。 车走的路线正是妈当年曾多次步行的路线。 一路上, 妈望着车外的村庄激动地给我叙述她的辛酸经历……妈的脸上时而洋溢着幸福、 时而氤氲着酸涩、 时而又声音哽咽、 眼含泪水。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用她的心回味着一路走来的滋味。
为了减少妈老来的孤独和思家之苦, 我承诺每年清明送她回去一次。
第二年三月, 由于我工作繁忙, 就由三姐护送妈回家。 几天后我租了一辆车去接妈,车出查山乡就上了高速公路, 随着路旁鳞次栉比的景致变化,我不停地给妈说着经过的地名。 40多分钟后, 便进入了泌阳县城。 当我们用手机和表兄联系, 报告平安时, 妈似乎还没有回过神来。 半天, 妈说, 高速路口要是修到城边上, 那不是更方便了吗?
妈真有预见性, 次年九月, 陈庄高速引线通车了! 从此妈的回家路由原先的三天两夜缩短到一个小时之内。
妈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她总是用那缓缓流淌的音调让女儿泪流满面。
此刻, 当我在电脑前再次敲击文字的时候, 我依然以泪洗面, 却不能听到妈的声音了。 我多想再次唤醒我亲爱的妈, 告诉她一个让她不敢相信的消息: 再回娘家, 可以坐飞机了。
妈, 我的历尽苦难的慈爱的母亲,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您也会含笑九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