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卿
“泥桌子,泥凳子,泥屋子坐着泥孩子。”这是从前农村学校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入学时用的第一间教室,是由大队废弃的仓库改造而成的。破败,漏雨,几排泥垒的桌子和桌子间泥坯摞起的一个个凳子。趴上泥桌子,坐上泥凳子,再加上坑凹不平的泥土地,整个人真真成了泥孩子。在这间教室,我平生认识了最早的5个字:毛主席万岁!从这间教室,沿着这5个字,我认识了我能够认识的更多的字。认识了更多的字,以至于后来,我“蠢蠢欲动”学会“码字”,码出一篇篇文章。
及至上高中、师范,我才名副其实坐上了真正的课桌凳。但在偏僻乡村,即便我师范毕业,当上教师的头几年(上世纪80年代初),不少学校依然有泥桌凳、水泥桌凳的影子。后来我调入乡镇初中,课桌凳虽是木制的,但很粗糙。课桌是一块白茬木板,安上四条腿,没油漆,没抽屉,且一晃三摇;凳子是长条木凳,往往不到半学期,就让好动的学生坐得缺胳膊少腿。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十几年,各个学校换上了带抽屉的课桌。桌凳油了漆,光滑了,还有存放书本、文具的抽屉。这样的课桌凳,第一届学生用了后,第二届学生接着用,一届一届用下去,几年下来“千疮百孔”。
时间到了2006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我们河南省实施“课桌凳更新工程”。我所在的初中也成了受益者。记得那年秋季一开学,一批新课桌凳拉到学校。桌面、凳面是油漆一新的“八合板”,桌腿、凳腿是铁制的。工人们连明彻夜进行组装。有的班级等不及,还组织老师、学生帮忙。桌凳更换后,学生很兴奋了几天。趁着兴奋我借机布置了一篇作文——《说说我的新桌凳》。
转眼到了2018年秋,又一批新的课桌凳运抵学校。这次课桌凳更新,比上次更加“高大上”。上次的课桌是双人桌,这次是单人单桌,避免了两人因“地盘”之争而划出“楚河汉界”。同时设计新颖,十分人性化——桌面浅黄底淡蓝边,伏身处呈弧形略凹,如一弯月牙,方便学生书写。凳子也是单人单凳,与桌子同色,美观结实,且高低适宜。走进这课桌凳完美结合、赏心悦目的教室,听着学生朗朗的书声,内心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这让我不禁感慨,岁月沧桑,恍若隔世。
课桌凳的变迁只是我们乡村教育的一个缩影。如今,我们不妨到乡村走走,放眼望去,白墙红瓦,整洁漂亮,那一定是学校了。各功能室,宿舍、餐厅、水冲式厕所、洗浴间、茶水间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也是难以想象的。如果谁保留有从前破桌子、烂凳子和灰头土脸校舍的照片,拿出来跟现在对比,那一定是丑小鸭和白天鹅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真心为现在的孩子赶上好时代感到自豪,为祖国的大发展感到骄傲!